2012年11月27日

喚醒內心力量的NLP心理學

(到博客來購買本書)

----------
人總會試圖返還借來的東西。

因為光是從他人那邊獲得東西,感覺並不好。雖然期待對方回報的感覺有點討厭,但首先要思考的是,自己能帶給對方什麼好處,以及能提供哪些令對方喜悅的東西。[116]
----------

----------
人一旦把約定說出口便會遵守。

公開說出來的事會變成「過濾器」,接下來的行動就會自然而然地朝那個方向進行。因此,卻爾迪尼教授指出:「不論是多麼小的事,一旦說出口,便會影響那個人未來的行動。」[117]
----------

----------
使用肯定語句

千萬別使用「不做OO」、「設法不要OO」、「不需要OO」這樣的負面語句。不要設定遙遠的目標,要選擇較接近的目標。相較於否定的部分,人心比較容易接受肯定的部分。

如果有人跟你說「請不要讀下一頁的內容」跟「請讀下一頁的內容」這兩個句子,後者是不是更讓人容易意識到「讀」這件事,反而變得更想讀了?當聽見「請不要想著工作結束後要去喝啤酒」這句話,心裡也會反而更想喝啤酒了。[121]
----------

絕對不要使用「可是」、「但是」、「雖然......」。即使對方不贊同你說的話,也要避免直接否定。對方只要一感覺到自己受到否定,親和感就會中斷。這種時候要使用,「原來如此,那麼......」、「這樣的話......」這些比較和緩的連接詞,配合情況,斟酌對方的想法,由自己順勢展開話題。[132~133]

設計出讓對方說「Yes」的情況。如果突然提出問題或忽然向對方提出請求,那麼就沒辦法讓對方輕易說「Yes」。即使對方大致上同意,還是會感到猶豫。因此,在過程中要好像在跳欄一樣,先提出門檻低的問題,再慢慢地提高門檻,那麼對方就會比較容易跳得過去。讓對方在不會產生抗拒感的情況下說出「Yes!」如此一步步地將對方的心引導到正面的方向。[133]

隱喻就是其中之一,是指以其他事物來比喻某件事物,讓對方在無意識狀態下思考訊息的意義或資源,進而發揮作用。想要傳達對方在有意識狀態下會難以接受的資訊時,這是一種有效的方法。[160]

----------
引用(qoute)也是一種隱喻。把你想傳達的訊息,藉由某人「剛好」曾在某處說過的話來描述,也就是借用某人實際說過的話或某人寫過的文章內容。這樣的說法,不會讓對方明確地意識到傳達訊息者或發言的人是誰,因而能讓對方對訊息產生反應。由於對方對於發言者不會有直接的情感或價值判斷,也就不會去扭曲所接收到的訊息。

為了讓你的表達方式更加豐富,當你在書本或電影上看到令你產生靈感的形容方式時,把它記下來會很有幫助。[161~162]
----------

----------
1.內容的重新架構
透過重新定義某種經驗的意義,以及改變對經驗的想法或感覺,來找出符合預期方向的新選擇。

2.狀況的重新架構
經由讓某個行動與適合的狀況相互結合,活用行動的益處,增加能獲得預期成果的選擇性。

進行重新架構時,最重要的是新框架與用來傳達的語言/非語言部份,是否能夠打動對方的心。以微弱的聲音說「要有自信一點!」並無法收到所預期的效果。讓頭腦與心靈有彈性一點,預先儲存大量正面且有效的形容方式,應該會很有幫助。[191~193]
----------

----------
...然而,就像愛因斯坦說的,知識有它的極限,但想像力卻擁有涵蓋整個世界的力量。

環顧世界,有許多事物都是從想像中孕育出來的。[232]
----------

商業周刊::七冠王棋士,1,200場勝局的決斷力

2012/12/06
文摘沒寫完,倒是到書局把《決斷力》這本書看完了,所以就直接寫書摘了。

----------
2012/11/27(以下文摘未完成)
(摘自商業周刊第1305期2012.11.26-12.2)

直覺。
讓靈感決定下法,效果大於判讀
-----
我認為,直覺能力是人類所具備的最優秀的資質之一。

憑著直覺感覺「這一手棋似乎最好」的下法,最後證實有大約七成是正確的。

-----
書名:決斷力
作者:羽生善治
出版社:究竟
出版日期:2012年11月30日

2012年11月26日

商業周刊::幸福沒有固定形態,而是一種看待一切的心態。

(摘自商業周刊第1305期2012.11.26-12.2)

世間事如夢幻泡影,不管情愛還還是名利,誰能帶得走?當人生走到盡頭,你要面對的,也只有自己對自己的審判而已。與其為一些枝微末節傷心怨怒,不如好好提升自己。

「幸福沒有一個固定的形態,而是一種看待一切的心態。」這是師父(藏一師父)交給她(駱怡君/台灣工銀集團策略長)最重要的一句話,提醒她,再怎麼不好的事,只要把它想透徹,一定可以找到一個解開心結、讓自己不起煩惱的角度;能不起煩惱,就是幸福。「要不要走出來,就只是一念之間而已。」她說。

她回到工作岡位,也嘗試改變領導風格。以前的她「死板板的」,什麼事都要照規矩來;現在她會想,世界上沒有什麼是絕對的黑或白,如果多一點彈性,照顧到每一個人的心,又能把事情做好,這才叫圓滿。

2012年11月19日

德國媽媽這樣教自律:教出堅強、獨立、寬容、節約好孩子

(到博客來購買本書)

書送朋友了,沒時間寫書摘,很不錯的一本書 :)

壹周刊::漂浮與越界[李安]

(摘自壹周刊第599期2012.11.15)

談起電影,李安的眼睛亮了起來,他說:「我十年前看過小說,那時就覺得非常有意思。信仰是玄虛的,其實又是最實在的。我是拍電影的,我相信:有些虛的東西又是永恆的。就像賈寶玉,明明是一個虛構的故事,但我們實在的人生生死死過去,他卻幾百年一直存在下來,所以,到底什麼是實,什麼是虛,很難講。」

對許多台灣導演來講,藝術和商業好像兩條平行線,李安是怎麼做到的?「拍藝術片,你可以放一些思索、艱澀的東西在裡面,或時間拖比較長,讓觀眾在裡面坐立難安。可是一般觀眾看電影是為了娛樂,他信任你,他不能被test,你一旦開始讓他想,讓他難受,他開始不信任你,情感就垮了。你不能只為了你想做某個層次,少數人認為它很特殊、打得很深,其他人卻搔搔頭皮,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這麼一來,這電影不但是商業性上不成功,社會性上也起不了作用。我如果只拍一部很孤絕的電影,我不會滿意,我覺得電影要有普世性...」。

2012年11月9日

有聲有色做溝通

(到博客來購買本書)

好老師不會照著課本唸,同樣的原則也可應用在你上台傳遞資訊或想法的時候。如果你在台上宣讀所有資料,就無法抓住聽眾的注意力,也得不到聽眾的敬重。[206]

當你對著一群聽眾照本宣科時,聽眾會心不在焉,因為你的目光無法與他們保持接觸,你和他們之間毫無瓜葛。[206]

-----
不要怕重複,不要低估了聽眾遺漏或忘掉你那些真知灼見的能力。

你一定不知一次聽過所謂的演講三大法則:先告訴聽眾你準備要告訴他們什麼,然後一五一十的告訴他們,接著再告訴他們你剛才對他們說過的話。

這套公式適用於任何演講。我想進一步建議你:儘量簡化你要強調的重點,就算你重複好幾遍,大家記得的東西最多也不會超過三、四的簡單的要點。[209~210]
-----

告訴你一個殘酷的事實,如果聽眾到第二天還記得住你說的某個重點,那你就算幸運了。想想看你要讓聽眾知道的最重要觀點是什麼,把它具體化,變成容易記住的句子,假如你做得到的話。你可以用各種輔佐事實和故事來補充這個觀點,但要在提到主要重點時清楚的點出來。[210]

兩千多年前,羅馬政治家凱鐸(Marcus Cato)成功的以「迦太基(Carthage, 非洲北部的古城邦)務必消滅」這句話,引發了一次政治運動。他在一場又一場的演說中再三的重複這句話,那正是他用來說服同胞的工具,此後,這種說服別人的手法一直沒有改變過。[210]

-----

不管你喜不喜歡,只要一上了講台,你就置身於表演事業了。

你的首要任務可能是擔任帶給大家重要資訊的老師,但即使是教育機關裡最優秀的老師也知道,如果要引人注目,把資訊傳遞給大家,就必須把演講變得活潑生動。所以,先放鬆自己,運用專業演藝人員行之有效的技巧,讓聽眾豎起耳朵聽得入迷。你做得到這點。[210~211]
-----

-----
一旦能夠做到讓聽眾參與的地步,你就成為優秀的演講人了。...

要有技巧的讓聽眾參與並非難事,其實只要提問題就夠了。...針對演講題目的某幾點問問題。

藉問問題的方式讓聽眾參與,也是在演講中途強調某個重點的好方法。在談完某個重點後,你可以暫停一下,然後隨機問某個聽眾一個小問題,你拋給那個人的問題可以重複說明那個重點,而問個簡短的問題也能打破你唱獨腳戲的局面。[223~224]
-----

最有效的教書方式不是站在台上口授給學生聽,而是運用蘇格拉底的技巧,讓學生參與發掘知識的過程,而讓聽眾對你產生認同感的最佳方法,就是讓他們覺得自己也是這場表演的一分子。[224]

-----

有時候發問者說話聲音太輕,以致沒幾個人聽得到他在問什麼,或者問題問得過於迂迴又夾纏不清(可能把兩個問題扯在一起),以致聽眾和你都聽得一頭霧水。遇到這種情況時,你應該把他的問題重複一遍,你可以把句子改一改說:「我想你的問題是(把問題敘述出來)……,我說的對嗎?」

除了把問題說清楚外,改述或重述他人的問題時,也可以給你一點額外的時間想好答案。所以碰到敘述得很不清楚但不容易回答的問題時,也可以運用這個技巧,這比清喉嚨又支支吾吾好得多。[228]
-----

2012年11月8日

開口就能說重點:60秒內讓老闆點頭、客戶買單、同儕叫好的說話術


語言,就是機會。[9]

如今如果不能立即選擇取捨大量資訊,那麼資訊淨化槽就會塞爆。[10]

以我的經驗來看,年紀越大的人說得越久。[17]

基本上,時間是無人能回收的寶貴資源。多數人共享一個活動,代表大家提供彼此的寶貴時間,共享時間貯水池。這麼一來,不遵守時間就等於是一個人夾帶共享資源逃走。如果共享資源是金錢,大家一定都會破口大罵吧。[18]

閒話的目的,不是只有傳遞資訊而已,也是為了發揮自己的見解與創意、吸引對方的興趣。[24]

-----
...這是依據胡塞爾(Husserl)現象學所建立的想法。

胡塞爾假設,因為每個人都以主觀來觀察事物,所以世界上沒有絕對客觀的東西。那麼,世界就是完全主觀,而毫無客觀性嗎?這也不對。雖然每個人都以主觀來觀察事物,但是只要兩個主觀之間有共通點,那就是共同主觀(中間主觀)。這是一種接近客觀的思維,我們應該就是在這種前提下認識世界的。

人們的談話中,只要有互相的共同主觀,就等於是一種客觀。[25]
-----

-----
平時我在看電視的時候,總會反射性地注意電視上人物的口頭禪。有人喜歡「這個」、「那個」、「嗯嗯」、「啊啊」,有人明明沒舉例卻喜歡說「比方說」,還有人說了「相反地」,話題方向卻依然相同。當事人可能只是無意識地當作口頭禪,但是對我這個聽眾來說,卻會因為被分心而感到煩躁。

如果沒有人指證,自己便無法發現這些口頭禪。所以只要有機會,我推薦兩人一組,互相檢查彼此的口頭禪。練習到一個程度之後,就互相指出對方的問題,例如「你剛剛說了五次『那個』」。只要知道這些細節,就能大大改善說話的習慣。

如果想做更嚴格的調整,還可以把自己說的話錄起來。這可是非常痛苦的事,因為一般感覺正常的人,後來都會因為發現「我怎麼會說這麼多廢話」而目瞪口呆。

當然,說話不需要像書寫一樣正確。而且要是說話跟書寫一樣正確,反而會失去語言的濕潤感和蓬鬆感,聽起來特別辛苦。重點是,說的話要能成為完整的文章。通常本人不會發現,但說話時的主詞和形容詞關係經常會產生偏差。

要不要試著把自己說的話錄個一分鐘起來,然後改寫成文字呢?絕大多數的人一定會驚訝地發現:「我竟然有說過這些話!」跨越對自己的厭惡,加以修正,就能學會更精確的說話方式。

或許你會覺得自己說的話沒有糟到那種程度,但是這項訓練真的非常重要,因為我們其實很缺乏客觀審視自己的機會。[30~31]
-----

一般人也許會認為,這樣一來「順序越後面的人越不利」,因為你想說的可能會先被別人說了。但是實際上,排後面的人反而比較有利,因為你已經聽過前面的人怎麼說。將其他人說過的重點整理起來,找出邏輯條理,再加上自己的一點創意,一定能拿出漂亮的說辭,所以不用太過在意順序。[32]

-----
其實最容易發生問題的狀況,在於把展示影像當成最終目的,而省略了語言傳達的過程。這樣絕對不夠。與其讓對方觀看實際影像,不如讓對方自己想像還會更有價值;提案人與聽眾雙方,以想像力來共享一個影像是一種快樂的事。

而且彼此以想像力修補缺失、共享成就,就會獲得某種興奮與感動。看了偉大的動畫電影會很感動,但是電影裡面並沒有觀眾自己的想像力存在。[55]
-----

開口說是最佳的記憶方式。蒐集基本資訊,重新組合成一分鐘的談話內容,然後對別人提出,則是吸收知識和新的有效方法。[63]

一張A4紙的資訊,簡單扼要地說完差不多就是一分鐘。[64]

-----
反覆並徹底地練習過之後,連接語句的能力就會增強,能夠讓你思考每一句之間的因果關係、優先順序,並養成建立邏輯架構的能力。

目前這個時代,連接力應該是要受到特別矚目的能力。只要有網路,蒐集資訊再簡單不過;但有了資訊之後,接著就要連接資訊了。

大多數的創意和企畫,都是連接乍看之下不相關的東西才會產生。只要發揮驚人的連接力,讓聽眾知道「原來這個跟那個可以這樣串聯」,那麼,即使只有一分種也能馬上炒熱氣氛。[64~65]
-----

想要用一分鐘講重點,前提就是在心中將內容完全結構化,並篩選精華。而且要盡量把重點講在前面,才不會擔心時間有限。[67]

-----
權力越大的人越是忙碌,越忙碌的人越急著聽結論,發言越長他越不想聽。

他們真正有興趣的重點,只有「現在應該解決什麼」、「要採取什麼行動來解決問題」、「要下什麼決定以往前推進」,所以只需要可以當作判斷材料的資訊,其他周邊資訊有必要再聽就好。[72~73]
-----

-----
....你的訴求,就在這一句話中。

再者,讓看到或聽到這句話的人動心,也很重要。單純的摘要短文,看了也不會有感動,重點是加入有如魚勾般的標語,能夠勾起對方的知識和經驗。這種元素可以撼動人心,「標語」的英文是catch phrase,正有抓住人心的感覺。從勾起他人的觀點來看,hook也是不錯的解釋。有勾子的一句話,就可以勾住陌生人的心。

這一句話需要兩個重點:一是確實放入關鍵字;二是用僅有一句的主題或疑問,完全表達自己想說的本質。

能完全達到這些條件的一句話,並不好找。不少人都是靈機一動,抓到什麼就拿來用。但是,找尋這一句話需要反覆思考、濃縮整理的動作,所以還是要先在紙上多寫幾個備案。[75]
-----

-----
一般來說,喜歡開導別人的人往往忍不住來個長篇大論。長篇大論可以展現出這個人的熱情與愛,但是老實說意義不大;因為,被開導的人總是會想「麻煩講重點好嗎?」

那麼重點到底是什麼?在教導別人的時候,通常會說明「為什麼你做不到」,或是從精神面切入說「有志者事竟成」。但是在這之前,我認為重點是具體告訴對方一個「這樣做就好」的法則。

關鍵其實很簡單,就是給對方一個簡單又具體的建議,讓他實際做一次就好;當他做出了結果,在根據這個結果提出下一個建議。循序漸進的方法最有效率。

不過,這個方法的前提是對方要認清現實。因為被教訓的人,其實大多沒發現自己哪裡做不好。[114~115]
-----

我有很多參加演說的機會,在最後回答聽眾問題的時候,總是會碰到某些問題一長串、卻不知道到底想問什麼的人。我從講台上,就能感受到其他聽眾對這種人感到多麼困擾。不過,光是有勇氣舉手發言其實就已經不錯了。…「發問本身就是一股力量」…[120]

-----
這裡我對另外一個部分下了工夫:給問題決定優先順序。如果問題好多,就沒辦法在有限時間內問完,當然只能限定其中幾個問題。

那麼,限定標準在哪呢?第一要件,就是問題要具體。「○○對你來說意義何在?」這種模糊的問題毫無意義,改成「這部分可以解釋成○○嗎?」會比較具體。比較高段的招數,則是盡量在問題中設定選項。就像「這部分的具體手段應該是A還是B呢?」這樣對方比較容易回答,也會覺得你「確實有在聽我說話」。

第二要件,就是提出對在場所有人都有幫助、或是能夠改變所有人思想與行動的問題。因此,請不要根據個人興趣或嗜好發問。[122~123]
-----

很少人會在演說之後提問;同樣的,對那些願意在演講會中舉手的人,我們就應該無條件稱讚他們的勇氣、好學、好奇心。[124]

開會之前,通常會發給每個人一份議題,或者是內容摘要的文件。這種方法,可以加快會議獲得共識的速度。既然如此,應該也可以條列發問題目,事先分送給與會者;只要搞清楚所有人要討論的問題,就可以省下多餘的說明時間。雖然目前沒聽過什麼實際採用的案例,但是有參考價值的。[126~127]

想問題的訓練...,還可以用來產生創意。心中有疑惑、不安、不滿的時候,才會為了填補這些情緒,而嘗試創造新的東西;如果某項商品用起來很不順手,就可以思考「如果是我就會這樣修改」、「為什麼不做成那樣」。我把這種現象稱為「不愉快的刺激」。[129]

同樣地,我們也可以改變對一個人的看法。通常一個人的缺點背後就是優點,大家都當壞事來看的部分,也可能做出正面解釋。甚至可以說,如果能把負面事物轉為正面評價,被稱讚的人一定會很開心,比較部會為了自己的負面部分而痛苦。這樣做,比稱讚一個人的正面部分更讓人印象深刻。[167]

人會報答對自己投以關注和善意的人,會聽一個承認自己存在的人說話,所以這種招數並不只是單純為了討好對方,也是為了創造溝通契機。[171]

稱讚沒人注意的小地方,效果反而更大--只要小地方受到稱讚,人就會快速增加自信。[171]

2012年11月7日

睡在懸崖上的人:從博士生到在大垃圾箱撿拾過期食物,我不是墜落,我是攀上了夢想的高峰

(到博客來購買本書)

----------
2012/11/07
博客來OKAPI網站,對易思婷做的專訪--易思婷:做真正想做的事情,每天都很快樂,看完裡頭的影片,心裡覺得很感動,讚啦!

----------
2012/09/13
本來只是翻翻,不過裡頭的世界太迷人,莫名其妙地看完了整本 XDDD

----------
人生存在這世上,不是在很多時候,愈把自己放置在極簡單的環境下,才愈容易有破表的進度嗎?[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