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6日

亂好


(圖片出處:博客來網路書店)

事實上,整齊與條理的確可能得付出很高的代價,但卻經常為一般人所忽略。換一個角度說,容忍一定程度的亂與無秩序,經常能省下可觀的成本。[8]

每當檢討我們的生活、事業或社會該如何改進時,常提出的建議不外更有秩序,要不然就是換一種秩序。至於少一點秩序則很少會納為選項。[9]

如果書桌亂七八糟象徵頭腦亂七八糟,那麼,書桌空無一物又象徵什麼?[愛因斯坦][11]

持續不斷的維持是常保整齊的關鍵。[21]

每個人都應該更有條理、收拾得更整齊,這種讓人不怎麼舒服的想法好像無所不在。[24]

整齊與秩序以有用的方式簡化並架構世界。[28]

你必須付出額外的力氣來整理系統;事情往往不會自己變得更有條理。[32]

混亂的桌面有時是相當有效區分優先次序並便於取存的系統,因為桌子的主人往往會不自覺地採取某些策略,讓有需要的資料可以隨手取得。[38]

人類的思考與工作都帶有意外性、變動性與模糊性,也就是所謂的「亂」。[39]

一些採行非正式、較短期規畫的公司,不論抄襲對手與否,反而更能佔據有利位置,面對經營環境的變動而做出適當的反應。[56]

每個系統的每一層面都有最適當的混亂程度,也就是說在特定類型與程度的亂,會讓效用達到最大。[63]

許多微小物質純屬隨機的活動,可能導致更大事物產生驚人而重要的行為。[81]

亂不見的沒有秩序。一個系統的亂,經常是缺乏某種特定的形式的秩序,但其他形式的秩序卻未必不存在。[83]

亂往往源自秩序失效,而不是沒有秩序。[83]

如果改變是任意為之,往往會增加混亂的程度,但就是有原因的改變,也未必不會添亂。[83]

亂未必如我們所認定一定純粹是負面的。事實上,有時候「缺乏」亂反而可能有反效果。[86]

亂的一大好處:彈性。[89]

彈性:混亂的系統能以許多不同方式,更迅速、更徹底地調適與改變,而且較不費力。秩序井然的系統面對需求變動、意外事件與欣資訊,反應往往較為僵化遲緩。[90]

模糊的企業組織圖不精確界定員工的職責,讓組織更容易因應新挑戰而重新佈署資源。[90]

混亂脫序者的行為和井然有序的人不同——這種差異有時可以讓他們占有優勢。秩序嚴謹的系統必須不停排除隨機因素,但隨機因素防不勝防,一旦滲入,系統也隨之受到影響。如果容納一定程度的隨機性,對系統的運作反而有利。具體來說,亂可以帶來六大好處:彈性、完整、共振、創新、效率、活力。[91]

個人與組織經常借助一些過濾與清理機制,希望繁複多變的世界能因此變得比較容易掌握。只不過,這些機制有時弊大於利。[91]

完整:亂的制度可以坦然容忍繁複多元的個體,而有秩序的系統卻往往逐步簡化其組成元素的數量與變異性,反而可能丟失某些可能有用甚至關鍵的元素。[95]

完整通常是亂直接帶來的好處,因為亂意味著兼容並蓄,不願為效率而採行傳統的精簡流程。[95]

我們週遭的世界一團亂。因此當我們想讓自己或系統井然有序,就如同製造了一道圍牆,裡外的混亂程度大不相同。就算這到圍牆確能擋住混亂,但同時也可能讓我們與外界的實況隔絕,錯過攸關成功的關鍵因素。[96]

亂讓事情有了意外地發展可能,並引起必要的關注。[98]

共振(共鳴):亂往往有助於系統與周圍的環境,或是捉模不定的資訊與變動來源產生共振,並從中發揮有利的影響。井然有序往往使系統與這類有利的影響絕緣,甚至格格不入。[99]

噪音常被視為某種外在的干擾,但卻在亂的各種類型中與共振關係最為密切。[99]

只要你曾坐著對一張白紙發呆,強迫自己擠出一些創意,就會知道靈感通常不會在這種情況下產生。反而往往不經意之間,因為某些新奇的連結而突然冒了出來,而新奇的連結又經常是伴隨著亂而來。[100]

為捕捉建築物的感性特質,蓋瑞認為每位施工人員都應在建築流程中持續創造,沒有藍圖為的就是確保這點。捨棄詳盡的計畫當然具有破壞性——會引發漩渦,弄亂井然有序、清晰界定的流程。[102]
(蓋瑞知名的設計,除了西班牙畢爾包外表覆蓋鈦金屬的古根漢美術館,還有麻省理工學院的雷與瑪利亞.史塔塔中心。)

少了藍圖的嚴謹規格以及標準作業流程,承包商與建築師得以共同重新思考設計與施工技術,而這正是達成該案原始宗旨的必要途徑。創意的引爆由此萌生。[102]

自己不得已之下的創新最後竟改變了未來的經營方式。[103]

發明:亂會錯置與更動系統的元素,讓它們更為顯眼,從而引發新的解決方案。証期往往局限新奇與意外,要不然就是對其不屑一顧。[103]

分心也可能有幫助。我們大都有過這種驚喜,就是暫時把某種難題撇開不想後,反而忽然得出解答。[103]

效率:亂的系統經常耗用最精簡的資源達成目標,而且有時還能轉移部分工作負擔到外部。整齊與秩序卻必須持續銷耗資源,而且工作負擔往往一直卡在系統內部。[107]

亂往往給當作一種軟弱的象徵。在個人來說,亂被視為是一種性格缺陷。而大多數公司都認為,競爭對手愈缺乏嚴密組織就愈脆弱。但事實是,無秩序有時反而可以帶給你某種力量。[108]

當兒童從一張海報或老師的教學中學習,他們真正學到的只是如何遵循指導,以及記住別人給予的知識。[109]

活力:亂往往能把不相干的元素鬆散的聚合起來,因此亂的系統更能因應衝擊、失敗,也更不易遭人模仿。有秩序系統的優缺點往往較為明確,因此通常相當脆弱,容易受到扭曲或破壞,也比較易於模仿。[112]

混雜可以帶來活力。[113]

我們不厭其煩地建立起精心組織的系統,有時卻因系統的秩序過於依賴單一而脆弱的元素,以致功能全盤失靈。[124]

散漫的亂是指不死守一套既定的秩序;而結構的亂是指根本沒有一套既定的秩序,或者秩序不夠精良。[124]

對於亂容忍度高的人,比容忍度低的人居於有利地位,因為不費什麼力就可以搞得對方心神不寧。[132]

你怎麼知道現在認為是浪費時間的事,真的就是浪費時間而不值得的事?[134]

一般人習於每天以同樣方式行事,因此往往給有害的習慣困住。[135]

一般人常會陷入所謂的「習慣網」之中,因而想進行重大的改變時,卻發覺自己給緊緊束縛住。如果先剪斷網子的幾根線,最終就能讓整張網鬆動,以進行較重大的改變。[135]

新的行為帶來新的體驗,最終有助於改變思考的方式。[135]

緊湊的時程表其實十分脆弱,只要一個環節出差錯,就會導致全盤走樣。[138]

拖延未必一定是壞事。對新手來說,拖延或許能讓你不至於浪費時間在最後證明並沒那麼重要的事情上。[139]

不論任何形式的整理或組織,能拖上一陣未嘗沒有好處,因為一舉整理較大的範圍,比起即時逐次解決要有效率得多。[140]

人們所營造的周遭環境,似乎充滿有關他們人格、價值與生活方式的資訊。[151]

學習時發生的動作或各種形式的刺激,有助於產生「記憶戳記」(memory stamping)效果,而利於資訊的留存。[155]

要了解一個人的人格特質,由亂中往往比整齊中看得更清楚。因此當我們毫不留情清除身邊自然積累的東西,並仔細整理剩下的部份,其實某種意義上也是去除我們的身分。別忘了,我們身上至少都有些亂的成分——也因而變成更有趣的人。[165]

公司不是一個密合的整體,而是由暫時性、半獨立單位所構成不甚緊密的集合體,有的單位突然出現並快速成長,但另一些則中途夭折,而員工與資金在其間自由而快速地流動。[191]

經理人必須訴諸顧客的內在動機,而不是告訴他們該做什麼。「想運用他們的生產力,你就必須放棄控制」...[197]

一般資訊科技方案通常會先徵詢新系統潛在使用者的意見——看起來似乎很合邏輯。不過...,如果憑空詢問別人的工作方式如何,可能會發生很可笑的事,就是他們會完全弄錯。因為一般人未必意識到自己工作流程的獨特之處,所以對於電腦系統能提供什麼協助,自然也答得文不對題。[200]

一般人陳述自己需要系統哪些協助時,總是信心滿滿,但一看到結果時,卻立刻改變主意。...關鍵在於找出一套更快速、更便宜而較不制式的做法,先行了解使用者可能如何改變主意,而不必採行複雜耗時、循序而進的系統開發流程,到頭來也不過得到大同小異的結論。[201]

即使系統開發者清楚掌握使用者的真正需求,專案還是可能失敗。...問題在於公司是處在一個沒有秩序、快速變遷的經營環境中。原本系統設計時的需求,等到一年半之後系統完成時,早已成為明日黃花。...「如果你提供給開發者的資料是公司的現況,就很可能會出問題。」...解決之道是假設無論如何設計,系統一定有某些方面無法滿足使用者,所以需容許頻繁而廣泛的修正。這種亂式系統一開始的功能或許不及設計嚴謹的系統,但最終的功用卻大得多。[202]

如果沒有明文規定的限制,事情會很容易改變。...不必苦苦尋求最佳方式,或是不容絲毫違背,而只是試出一套方法,然後不斷修正即可。[206]

如果戰爭是一種「亂」,作戰的人也該以亂來對應。[226]

亂意味著彈性、變異、不一致、出乎意料,如果有萬無一失的方法可用,還能叫亂嗎?[227]

如果設計時排除這種「亂」,形同拋棄城市的精神與靈魂,代之以看似高明而動人的設計,終究難以讓大多數人民產生共鳴。[234]

亂與無序,還有我們對之的排斥感,都會融入社會的脈絡之中。[235]

如果你對某樣東西只能由它「沒有」什麼其他東西去了解,自然比較難體認它的真義,尤其如果它所沒有的又是一般認為具有正面價值者,問題就更嚴重。[241]

跟著情況走,不斷回應隨機、無組織的變數。[254]

把看似沒有組織的模式納入規畫中。[261]

不管是太整齊還是太雜亂,往往都不是個人或組織的最佳狀態。[261]

個人或組織往往是在適當混合亂與秩序下達到最佳狀態。[261]

盡可能讓每件事處於流動但可隨時中斷的未定狀態。[268]

人類的心智其實建立在好幾個層次的無秩序上,由原始感官資料的處理,到繁雜理念的推敲琢磨。人的腦子因應外在紛亂的世界而演化,如果你堅持以有條理的方式思考,有時反而會讓子己的心智無法充分發揮所長。事實上,我們自以為周遭世界已在腦子裡理出完美的秩序時,卻最可能誤入歧途。[279]

在許多創意產業如顧問、圖書、軟體與網路等,以隨機、不相關或任何組合的概念來誘發腦力激盪或其他點子創造方式,幾乎已成慣例。[283]

創意的問題癥結在於人類思考容易墨守成規,以致努力思考的結果可能就像陷入泥淖泥淖的車輪般空轉。[283]

「無論你多努力避免想到過去的經驗、不理性的偏見、個人的好惡,但很多研究發現,這些因素和其他種偏差看法還是影響力很大。」只要能把思緒放到與問題沒有直接相關的任何事情上,應該都有助於脫離這些成見,跳出創意的陳規外;正因隨機性投入幾乎不可能有任何相關,所以效果才會不錯。換言之,隨機的提示可轉移思緒的焦點,成為慣性思考的一劑解藥——焦點與慣性往往是創意之敵。[283]

把無關主題的字眼或概念納入思考,只是促成發現的一種方法。[283]

顯然如果以各種形式讓我們的心智轉移注意,不再刻意聚焦於特定的主題,有時能發揮最佳水準。[284]

我們的大腦似乎不喜歡視覺上無秩序的東西,因此看到墨漬或雲朵,總會想像出某種具體的形象。[285]

我們的記憶並非外在世界的精準記錄;而是部分根據事實,部分根據我們的需要或期望建構而成——以一種回溯的方式把周遭世界整理一番。[286]

如果你希望或預期某種事成真,就往往會對能肯定自己期望的任何事物都特別注意或記得清楚,反之則忽略或忘記。換言之,大腦會清理我們對事物的看法,使其更符合我們原有的預期。[290]

如果人類總是很清楚自己面對隨機性有多麼無能為力——也就是全盤接受世界的無秩序——一定常會因猶豫不決或毫無希望而喪失行動力。在想像中誇大自己的能力,足以重建秩序或改變機運,往往能激勵我們勇於任事。[291]

愚蠢與勇於冒險之間的界限,有時得事後才畫得出來。[291]

若非倚仗分門別類的技巧,很難想像我們每天的日子要怎麼過。但分類也有缺點,其中之一就是淪為偏見的工具。[293]

我們對分類的興趣可能導致世界觀過度簡化,...一旦把某一個體歸為某種類別,就可能忽略它在其他方面的潛在價值。...而且和所有形式的秩序一樣,分類也可能相當程度上是見仁見智。[293]

如果能把一定程度的亂引到你的房間、你的工作、你的行事曆,應該可以預期,就算純粹出於巧合,一團混亂中會恰好出現有助你達成目標的因子...[306]

當然,很多時候亂未必對你有多大好處,可是話說回來,又會有多大壞處呢?[306]

亂是否令人不舒服,往往取決於模糊且相對主觀的流程。[320]

找到一種可將亂容納其中的形式,這是現在藝術家的任務。[薩謬爾.貝克特][327]

亂與無秩序之所以讓人興起整理的念頭,主要的原因就是它們缺乏美感。[330]

亂可以成為創意表現中不可分割的元素。有時候藝術作品最動人之處,就在於它的沒有秩序,...[330]

當代藝術家最重大的挑戰之一,就是如何亂得新奇、聳動。[334]

嗅覺是我們大腦與外在環境唯一的直接連結。[348]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