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26日

商業周刊::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金惟純]

(摘自商業周刊第1122期2009.5.25-5.31)

高手指路,較通俗的說法,叫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大家每天該花最多時間做的事,就是找到你自己所需要的「巨人」,然後把自己弄得身輕如燕,想方設法站上巨人的肩膀。

2009年5月25日

壁虎


(小滷蛋2009/5/14的照片)

老媽說,小滷蛋很像壁虎,白白淨淨、超愛亂動。很難抱著她安靜地坐著,因為小滷蛋的小腳會一直蹬、一直蹬的,頭也會扭來扭去的。嘿嘿,跟住在我肚子裡的時候差不多,以致於每次醫生幫她照超音波照片時,照片都是模模糊糊的。

最近天氣熱,老媽沒幫小滷蛋戴手套了,怕她太熱不舒服,於是小滷蛋又可以吸手指頭了。有時候,她一邊吃奶嘴,一邊還想把手指頭偷偷塞到嘴裡去,可是怎麼都「喬」不定,不好塞,所以哭了兩三天。不過,她現在學會把奶嘴吐掉、或者拔掉,然後安然的把手指頭塞到嘴裡去。

有時候,小滷蛋會用障眼法。兩隻小手在眼前晃呀晃著,然後趁著大家沒注意時,就會手拉手把手指頭偷偷塞到嘴裡去。昨天我抱著她時,發現好幾次,她都張大口打呵欠,然後順勢把手指頭塞到嘴巴裡去。真是完全被她打敗了...orz

老姐還說,小滷蛋睡覺時,會把手放在臉上、有時蓋住眼睛、有時放在額頭,以前也會把手放在耳朵旁,很像把耳朵摀住的樣子。有時候,還會把腳弓起來睡。老姐開玩笑地說:是怎麼了,腿很長嗎! ^^

老媽常說小滷蛋很「厚話」,可是週末我跟老公回娘家時,總不見她多話。好不容易,這個週末終於見識到了她的多話。當時,小滷蛋剛喝完奶,我讓她趴在我胸前,方便拍打她的背,協助她排氣。我一邊拍打,一邊跟她亂哈啦,於是她也亂搭腔,發出像是「好」的聲音。

「要乖、多喝牛奶,少吃手指頭」我說。
「好」小滷蛋說。

「要吃大隻一點,不要為了減肥,不喝牛奶,只吃手指頭」我說。
「好」小滷蛋說。

「要聽阿嬤的話,不要亂哭,要笑,不然被阿嬤退貨怎麼辦」我說。
「好」小滷蛋說。

我跟老公還會抱著她玩「野球拳」,我控制她的手,我老公控制她的腳,然後就開始玩野球拳。有時候她也會跟著笑,有時候她的表情很無奈,可能覺得她爸媽很幼稚吧,哈哈哈。老媽說,每次週末我們回家後,小滷蛋都特別早睡,恐怕是被我們「玩」的太累了 :)

好好玩,三個半月大的孩子!

2009年5月13日

酷酷蛋


(小滷蛋2009/5/10的照片)

小滷蛋已經3個月大了,早已經睡大床了,喜歡吃手指頭,偶爾吸奶嘴,最近在厭奶。可以笑得很大聲,不過只有阿嬤逗她,才會大聲笑,很多時候就酷酷的一張臉,我跟老公都偷偷叫她「酷酷蛋」。朋友都說她長得不像我,但是確定沒抱錯,因為床母做的青色胎記還在酷酷蛋的腳踝上。

生活::盜墓筆記7~8


(圖片出處:博客來網路書店)

前兩天在露天拍賣買了《盜墓筆記》第7~8集和《8的秘密》,卻只能忍著不翻開書。因為手上的一篇文章快完稿了,要是翻開了這幾本小說,恐怕又得三、兩天無法寫稿,所以只好忍住、忍住 !^^

2009年5月12日

蘋果日報::誰才是最愛[江映瑤]

(摘自蘋果日報2009.5.10)

所謂真相也只是不斷進行的過程,誰才是最愛?我們自己也弄不太清楚,於是就會以為是最痛的那一段。

2009年5月11日

商業周刊::不是看花樣,而是看主張

(摘自商業周刊第1110期2009.3.2-3.8)

教育之所以沒被人看到,是因為教育本身是抽象的東西。可是大家不要忘記了,最珍貴的東西常常是看不到的東西。

教育不是篩選系統,因為當有人前三名的時候,就有人很後面啊。所以教育應該是一種發展,讓每一個人都得到自我發展的機會。

商業周刊::大頭目校長的第1名合唱團

(摘自商業周刊第1110期2009.3.2-3.8)

自卑有一種啃食人心的力量,「沒有信心的人,不敢跟別人不一樣,雖然你很有潛力,但你信心不足,潛力就不能成為能力。」

自信,則可以徹底扭轉一個人...

學習,關鍵就是信心,只要建立信心,學習就水到渠成。

比賽是一時,但規範和觀念的建立是一生的。

商業周刊::用點小魔術,變出企業新契機

(摘自商業周刊第1120期2009.5.11-5.17)

魔術是一門了解人類行為模式,以及人們會做何種假設的技藝,我的角色就是讓你跟著錯誤的假設走,結果自然令你驚奇。

有一個舉是通用的術語,叫作「錯引」。...但在事業及人生當中,我們不時面臨來自內在或掌控之外的力量引導我們朝某個方向看,進而構成我們的假設。我們常認定這些假設就是事實,信以為真。

只要質疑你的假設,你就能發現戲法的秘密,以及之前怎麼也想不到的新辦法。

錯引,不只是完成魔術的方法。它也提醒我們要不斷問自己一個簡單的問題,如果不問,就是甘於接受結果:我們要選哪一隻手?我們要跟從其他每一個人的想法,還是質疑他們的假設,看看另一隻手來尋找新的構想?有些人認為不斷質疑是種負擔,真是蠢得可以!

商業周刊::每年94萬個便當餵飽台灣人

(摘自商業周刊第1120期2009.5.11-5.17)

用心,就能找到能用力的地方。

沒有最終的答案,但永遠有更好的答案。

商業周刊::我只把注意力放在機會上

(摘自商業周刊第1120期2009.5.11-5.17)

二十世界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的一句話,「你在設定目標的時候,不要選擇太容易達到的目標,最好是設定你要用盡全力才能勉強達到的目標,最好把勉強可能達到的目標的這個能力,最後也變成你的本能。」

2009年5月5日

商業周刊::我的學校像迪士尼樂園

(摘自商業周刊第1109期2009.2.23-3.1)

遊戲具有治療的價值,能幫助個體在發展過程中調節受挫經驗,及增加對環境、情緒的控制能力。

遊戲、才藝可以培養成功經驗,等到自己想念書了,就會把這個成功經驗,轉化到念書或人生其他方面。

商業周刊::培養學習熱忱,越早越好

(摘自商業周刊第1109期2009.2.23-3.1)

持續學習的能力與學習態度,是影響競爭力的關鍵因素。

人生本來就是不公平的,在真實人生中,你將遇到各式各樣的問題,而且你不可能預先練習過所有問題的答案。能整合運用已習得的知識,來創造出新知識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主動的學習模式;主動創造知識的能力。

在未來的世界中真正能成功的人,不是只懂得累積知識的人,而是懂得分析、創造、建立知識,並將它應用到生活中的人。

2009年5月4日

精神訓話

這個週末回娘家,發現小滷蛋身上竟然綁了一個奶嘴。我老媽一向不讓孩子吃奶嘴,無論是我們這些孩子,還是我媽幫忙帶的孩子,或者是我姊弟們的孩子們,沒一個吃奶嘴的,這是老媽非常引以為傲的。

結果,老媽竟然栽在小滷蛋身上,破功了,原因是小滷蛋實在太愛吃手指頭了,幫她戴手套,不給她吃手指頭,她還會生氣的哭鬧。可是,老媽怕小滷蛋現在還太小,常吸手指頭,會讓手指頭變形,所以只好給她奶嘴,看看是否可以取代手指頭。

結果...,效果不彰,小滷蛋常常吸一下下奶嘴之後,就把奶嘴吐掉,然後又開始哇哇大哭。有時,老媽真的受不了了,把她的手套脫掉,就會見她又把手指塞到嘴裡去,非常滿足又安靜。哎,真是不知該如何是好!

於是乎,昨天我就跟老公輪流給小滷蛋精神訓話。只見我嘴裡唸著:「小滷蛋,妳要乖,不要這麼愛吃手指頭,不然阿嬤會把妳退貨。媽媽我又笨手笨腳的,萬一妳真的被退貨了,跟著我一定更慘的。妳要乖,有沒有聽到...」結果呢?我ㄧ邊唸,小滷蛋一邊跟我一一ㄚㄚ的也講個不停。我只好跟我老公講,你看小滷蛋這麼小就會回嘴,換你跟她精神訓話一下。

換我老公跟小滷蛋,又一一ㄚㄚ的唸了半天,只見這小妞猛跟她爸爸笑個不停。哎,怎麼辦,這麼小就會跟她爸爸嘻皮笑臉的,完全不把她爸爸放在眼裡 ^^

商業周刊::台灣是第4名的孩子

(摘自商業周刊第1109期2009.2.23-3.1)

學生必須要願意運用知識,才能將知識的效益顯現出來,這其中牽涉到動機、態度。「若是對自己有信心,即使遇上不會的問題,也相信自己能透過詢問或找資料來解決,認為自己能突破困境,這是一種持續學習能力,這樣的人就能夠不斷邁向成功。」

「凡是學習,一定有痛苦。」是許多家長的刻版觀念。「業精於勤、荒於嬉」更像魔咒般,深植在華人的教育思想中;我們的孩子一天行程被學校、安親班、才藝班、課後作業塞得滿滿;「很多家長被『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這句話綁架了,為了這句話,很多孩子可能『累死在起跑點上』。」

學習不一定要是痛苦;知識不一定得用分數丈量。

當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越能按著自我的速度與興趣,快樂學得他們想的東西,其「自主學習」的動機與能力就越強。而自主學習能力強的人,當進入社會後,適應力與突破困難的能力都比較高,也相對容易帶來較高的成就。

快樂->學習動機強->學習能力好、吸收力好->成就感高、自信高->快樂->更願意學習......,這是一個沒有分數比較,卻更持久的正向循環。

如果孩子贏了學業分數,卻輸掉了學習的快樂,用另一位教育專家富樂(Nancy Fuller)的話說,這是「為追求短期的成績,犧牲了孩子的長期競爭力」。

2009年5月2日

商業周刊::有錢不怕開水燙

(摘自商業周刊第1115期2009.4.6-4.12)

錢能讓人們產生自給自足的感覺,因此當接觸到「錢」這個概念,人們對別人的依賴與互動程度就減少。

生活::母の日


(圖片來源:膳魔師)


「從還沒見面,她就決定要愛你。有時你忘了她,她卻記得你最喜歡的味道。」這是膳魔師母親節的應景廣告詞。

今年是我第一次過母親節,這個廣告詞是我對小滷蛋的心聲。而同樣的廣告詞,我想,也是我母親想對我們這些子女說的話吧!

商業周刊::限期使用,享樂更積極

(摘自商業周刊第1119期2009.5.4-5.10)

在人們心中,未來活動的好處會被放大,但成本則會被忽略,但若是明天就開始行動,好處不變,但成本立即發生在眼前。

好高騖遠的人們太重視未來的享樂,所以他們不肯今天立刻享受,到最後他們所存下的時間與金錢都浪費掉,他們才開始後悔。

商業周刊::「不努力」經營,成長逾六十年

(摘自商業周刊第1119期2009.5.4-5.10)

累積小小的變化,就會變成大大的改變。

商業周刊::捋英特爾虎鬚,黃仁勳賭上老本

(摘自商業周刊第1119期2009.5.4-5.10)

沒有天生不犯錯的執行長,要成為優秀的領導人,關鍵在於誰能在最短時間內,承認錯誤記取教訓,然後向前走,小孩們之所以學習力強,正是因為他們犯錯時不怕丟臉。

2009年5月1日

你拿什麼定義自己


(到博客來購買本書)

我看到最大的趨勢,是人們開始質疑什麼才是成功。金錢不是生命的全部,也不是成功與否的評斷標準。[i]

許多人走到中年,年紀已坐四望五,他們不想做一樣的工作,他們想改變、也有能力改變,他們有更多選擇的自由。[iii]

不管是在大公司或大學裡面學,年輕人一定要累積自己的專業技術,擁有對某件事的專長,當你四十歲想離開時,你可以把你的技術帶著走,這樣你就不會只是一個員工。[v]

在契科夫(Chekhov)的劇本《海鷗》(The Seagull)裡,著名的小說家屈格林(Trigorin)說:「是啊,我愛寫作......寫東西是個享受,校正稿件也很不錯。可是,接下來就得出版了。書一旦出版,我就受不了那本書了。那本書總是不夠好,是個錯誤,當初根本就不該寫,我覺得遭透了,心情惡劣極了。...」[ix]

所有作者都能感同身受。寫書是個寂寞的行業,最後的成果誰都不能保證。[ix]

我也一定要謝謝長期受苦的家人。他們不只是要忍受家中存在一個焦慮不安的作家,並且容許我剽竊他們的生活點滴放入此書,而沒有太多的抱怨。[x]

有很多年的時間,我過得有點虛假,設法要成為不是自己的人。[1]

我們連自己都是陌生人。[5]

許多人已經發現,和朋友或親人共事是步步地雷,因為公私領域出現了重疊。[8]

工作和友誼這兩個領域,不重疊時運行狀況最佳,因為只有這樣,關於我們是誰的看法才不會出現混淆。[9]

容許自己做自己是一大解脫,不過有時候,我還會希望自己能身為不一樣的人,只不過我不再設法使那個不可能的願望成真。[10]

我們的確會從經驗中學習而逐漸變化,感覺上我們表現出來的自我的確不只是那個與生俱來的我。我們終其一生都在發展自己的各種身分,隨著年齡增加,我們開始發現最適合自己的幾個生活範圍,因此身分也越來越穩定、成熟。[12]

我們經常放棄某種技能,而仰賴夥伴的技能與本領。[13]

妥協,最後可能使你浪費掉一大段人生。[13]

成功的人生並不等於先知道做什麼再行動,而是剛好相反。只有在行動、實驗、質疑與再行動中,才能發現自己是誰、是塊什麼料子。[14]

我們的身分有部分是遺傳來的,有部分是早年的經驗塑造的,但是在我們探索更多的可能之前,並未完全成形。[14]

我們的一生其實是在尋找自己的身分。[14]

曾經有人以另一種方式描述心理學家馬斯洛(Abe Maslow)的層級,把一個理想人生的組成部分列為生存、學習、愛、留下遺產。[15]

如果我們認為我們的些許作為能在浩瀚宇宙中產生任何重要性,或許都嫌傲慢。我們所做的事可能一點也不重要。[15]

假使你屬於一個人數逐漸凋零的少數族群,你會緊緊守住任何能提醒自己身分的片段,即使你已經不相信這個身分也一樣。[19]

從小相信只有一種看世界的方式,是多麼容易發生的事。[24]

進步是個奇怪的東西,經常是往前走兩步,就倒退一步,有時甚至是前進一步、倒退兩步。[31]

付出和得到一樣重要,服務和財富一樣重要。[31]

連續問三、四次「為什麼」,最終會探測到別人沒意識到的深層動機。對於自己,我也用同樣的手段,一一挑戰自己的原始前提。[33]

小心提防那些早年的標籤,它們會黏在你身上,不管究竟對不對。[34]

歷史學家一向明白,人生從來不像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34]

在法庭上發誓說真話的人,已經在撒謊了,因為沒人知道全部真相。[35]

絕對客觀的真理並不存在。所有東西都有附帶條件,依附於情境、觀念,和一開始的假設之上。[35]

生命是一個大假說,而且,在生命整個結束之前,很難證實或否定這個假說。[36]

大學教育往往浪費在年輕人身上;那個階段的人生旁騖太多。[44]

教育是社會化的手段,使年輕人熟悉長者的行事。[45]

昨日行得通的方式,不一定幫得了今日的你,甚至可能成為阻礙。[45]

假使你的答案更好,書本上的答案一點都不重要。[45]

記憶力差可以啟發創造力...[46]

我過了好些時間才對自己有信心,知道要相信自己的經驗,同時準備好必要時拋棄這些經驗。[46]

教育的果實必須等到很後來才能嘗到。[47]

人生智慧的來到,需要時間。[47]

假如你的生活實驗都得到好結果,很可能是你推自己推得不夠遠。如果勇氣大一點,或許這世界上有別種生活可以屬於你。[49]

「令人興奮」是個不祥的字眼,透露出將來的問題大概會和機會一樣多。[52]

他的字典裡沒有「創業精神」這個詞,而「實驗」一詞,則讓他聽了就發抖。[53]

文憑只是繼續學習的一個資格,是教育的起點,不是終點。[59]

如果你真的想學好一樣東西,可以去教教別人。...為新的聽眾和讀者演講、寫作,就成為我特別喜歡的挑戰;我知道我學到的要比他們學到的更多。[61]

主導事情的往往是層級很低的人,他們擁有強大的「負面力量」。[61]

庫存的知識無法常駐。除非課程和經驗結合在一起,否則學到的東西會蒸發掉,有時甚至像我這樣,在來不及上課之前,經驗先迎頭撞來。[62]

在世間事務上,「I Do比IQ有用。」[63]

脫離了自己的過去的這種自由,我可以想像是許多移民十分享受的一點。[79]

個人自由也意味著,個人需要為自己的命運負責。[80]

我們應該存疑的不是錢本身,而是金錢的用途。[81]

慈善在美國不是救濟,而是為了社會更好而做的投資。[81]

管理並不神秘,觀念也不難懂。難是難在觀念的應用,而不在觀念本身。[83]

假使不到完美就不做,我們永遠不會開始。[87]

學校寧可教能教的東西,而不願去教需要學的東西。[89]

有時候為了了解某件事,一開始是有必要過分簡化。只有在基本架構建立起來之後,才能加入別的條件和複雜性。[91]

我們在人生過程中都會累積一堆個人的學習體驗,然而多數時候,我們並不知道自己擁有些什麼。有的東西卡在下意識裡,要使它們隨時應需要而發揮出來,就必須把它們拽進意識層面。[91]

發現你曉得以前你不知道自己曉得的東西,可不能小看其效果。[92]

教育的目標說到最後,是給人自我信念,使人能掌握自己的生命。[92]

庫存的知識腐壞得非常快,通常等你需要時,它已經不存在了。[92]

認識到我們在私底下與下意識已知的內容,並且理解那些內容。只要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才能有效運用知識。[93]

我從痛苦的經驗中學到,雖然專家知道的答案可能比我多,但重要的是我得知道問他們什麼問題。[103]

假使我們對別人的專業知識過分信賴,有可能會把自己的生命交給陌生人去掌管。[103]

我們不應該把所有的道德決定都託付給政府,那會使政府擔負起它不想要也不該有的責任。[104]

我們多數人在道德上都很懶惰。[104]

這個世界或許佩服說真話的人,但沒有幾個人會雇用他。[107]

當壓力增強時,我不知道我們會給良心多少價值。我們不得不佩服那些在酷刑下仍然堅持信念的人,這麼做他們什麼也贏不了,卻可能輸掉一切。[107]

每到週末,半醉的年輕男女從酒館中湧出,在酒精的刺激下異常興奮,個人的身分被群體的身分吸收,似乎不再需要為個人行為負責。[109]

在爭逐的激昂情緒中群體敢高漲,置身其中,道德的細微分別有時會被追求成功或勝利的欲望所淹沒。捷徑可抄,界線可以模糊,是與非可被重新定義為成功與不成功。[109]

權力引誘人腐化。[110]

現實需要會如何窄化我們的視野。走好下一步的這個需求,使我們在旅程中不敢向四周張望,因此既看不見路的走向,也看不見自己錯失了什麼風景。[111]

順流而下要容易多了,只不過潮流可能把你帶到不想去的地方。[111]

有時候,信任自己的看法勝過於別人的看法,才是傲慢。偉大的領導人似乎活在謙遜和自信的混合體之中,它們必須有能力承認自己有時候是錯的。[112]

沒有人有權力去挑戰你心中深處的信念和想法。決定是你自己的。只有你才能衡量違反自己信念的個人成本,和堅守個人真理時很明顯會出現的痛苦,比較何者代價更高。[112]

要保證學會某種東西,最好的方法是去教會別人。[113]

雖然商業分析的技術可在教室和書本裡學到,管理的藝術和實務卻不能。管理很大的部分都是從做中得來的常識,每個人都必須各自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方法。[113]

接受他人的價值和抱負,而不努力找出自己的方向,固然誘人,卻非正途。[119]

大多數人需要痛苦和創傷,或是排拒和失望,來啟動生命的改變。[119]

你的過去,總有辦法用令你很不舒服的方式追上來。[126]

賺錢其實不那麼難,只要你不在乎是怎麼賺的。[131]

有時候當土壤準備好了,種子就會發芽。我只能抱著希望,盼望其他種子也同樣都發了芽,縱使我永遠不會看到成果。當老師的,一定都有同感。[137]

我們的確需要時間休息恢復精神,不過不少人發現,變化其實跟休息一樣有效;從一種工作換到另一種工作,本身就能提振精神。[142]

人應該有自由安排適合自己的生活,尤其是中年之後。[143]

死亡是個很有用的截止期限。它提醒我們,生命是個短暫的機會,可讓我們在已身之外創造些什麼,說不定能長留世間。[145]

我們多數人對圖像的記憶要比對抽象觀念來得強。[152]

要傳達重要的訊息或真理,故事不必百分之百真實。[153]

大自然本身就是禮拜堂,它不斷變化,總是在那兒,而且總是免費。[159]

畫廊和劇場是我的俗世禮拜堂,它們幫助我思索「事物本性」。[161]

偉大的戲劇有時候很駭人,把你寧可迴避卻知道不該迴避的問題迎面擲來。[161]

一旦規章被忽視,剩下的就只有一張愛做什麼就做什麼的通行證。[163]

你必須學會自己弄清楚自身的信念,自己建立行為的規範。[163]

如果人們都能感受到,「足夠」已經很多、「更多」是無謂的追求時,世界會成為一個更多樣、更誠實的地方。[167]

一定要確定每天早上起床後有事情可做。要不然,退休會殺了你。[167]

大多數人走入組合式的生活,都是被逼的。[168]

那個時機很不湊巧;時機從來都不會湊巧。[168]

別指望靠它過活。我經紀的作家一共一百個左右,靠自己的書賺到每年一萬英鎊以上的,只有兩三個。[170]

言論自由或許是天賦人權,但是假如有人付你薪水的話,伸張這項人權就太不智了。[172]

有一次我問一個出版商,他知不知道什麼方法最能保持老書的活力,「要作者寫一本新書,」是他的回答。[173]

我們每個獨立工作者都得做推銷,但是我討厭必須較賣自己或自己的貨色,我猜大多數人也是如此。[174]

現在,我會警告想成為組合式工作者的人,有可能得先花七年時間,工作來源才能保持穩定。[174]

不要為自己吹噓,如果一定要的話,讓別人替你吹噓。[174]

我已經發現一個重要的真理,假如你夠重視自己正在從事的工作,那麼其他事情都不太重要。[178]

金錢從來都不是成功的唯一標準,這不是新聞,奇怪的是有那麼多人仍舊表現得好像它是唯一的標準。[179]

你應該去做你覺得自己理應從事的工作,不計酬勞。至於錢,只能期待它夠用,假使不夠就縮衣節食。[181]

貪婪、嫉妒、好吃,對經濟學家來說並非罪孽,而是繁榮的基礎。[182]

一旦收入足以滿足基本需求,還有什麼理由去追求更多的收入,去買更多不必要的東西?對獨立工作者而言,尤其如此。[185]

在我們找到金錢的「足夠」定義之前,永遠不會有真正的自由,而這個自由指的是能夠去追求自己人生真正目的的自由。[186]

錢很好,只要它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即可。[188]

沒有一個標準,選擇只會增加壓力。[188]

現金和遮風避雨的一片屋頂是生活必需,而擴大來看,房地產和金融是資本主義的燃料。[189]

她相信所有權是好的,因為假使你擁有某個東西,你就會照顧它,投資它,你有誘因去開發它。[193]

然而,將需要說成是目的,就犯了邏輯混淆的毛病,誤以為必要條件是充分條件。[197]

員工是企業最有價值的資產,即便在帳目上被歸為成本。[200]

學校是兒童接觸到的第一個正式組織。在這哩,他學到權力,學到人際關係的愉快和痛苦,也學到要怎麼做才能成功。[219]

功課我是沒問題,我的短期記憶不錯,東西可以留在腦袋裡夠久,足以讓我寫到考卷上。[220]

讀過書的人,都被教導怎麼理解知識,卻沒被教導怎麼行動。[223]

假使一個人學得不開心,是學不了什麼東西的。[226]

任何事情只要我們非常想學,就能學會。[228]

我們被要求全憑信心,相信現在學的東西會在遙遠的將來派上用場。[228]

庫存的、堆積的知識,很快就消逝了;所有記憶性的課程都應該貼上賞味期限的標籤。[228]

當我們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時,學到的最多。[228]

要拿生活做實驗,非要有點自由不可。[230]

兒童受夠了過分監督,受夠了父母和老師像趕羊般地看護他們。[230]

就像所有哲學問題一樣,沒有正確的答案,只有對議題的探究,以及弄清楚自己立場的挑戰。[235]

哲學在意的是過程,如何形成主張,如何證明結論,而不在意結果。[235]

家庭永遠是影響人生最主要的力量,......是家庭告訴我們要如何生活,如何思考的。[236]

我們都需要一個歸屬的地方;組織不算數,它們的壽命不夠長,而且當我們的技能開始落後時,很容易把我們拋棄。然而,家庭永遠在那裡。[237]

用孩子看你的方式看自己,可能很嚇人,不過是健康的驚嚇。[247]

我們傾向於把太多不正確的壓力加在孩子身上。[247]

最好的婚姻是讓雙方有各自分離的空間,也有緊密相連的空間。[249]

當孩子變成了朋友,你就知道這個家庭是成功的。[250]

家庭很重要,但是需要養分。溝通就是關鍵;在沉默中,猜忌和嫉妒會四處蔓延。[251]

人生有時以很神秘的方式展開。[253]

在我們的個人生活中,距離遙遠、毫無關聯的事件,能啟動其他事情一件一件開始運作,到最後可以改變我們的命運。[253]

我的觀念很少具原創性;我用什麼字句去表達才是關鍵。[260]

重要的是工作成果而非年齡。[260]

我是把關於組織的已知研究,用學生所能會意的語言整個翻新一遍。[261]

人不喜歡被當成東西,也不喜歡被當成問題去應付或解決。[263]

假如我們用的詞不能表達我們的意思,最好改變用詞,而不是去改變詞的定義。[263]

在現實世界裡,扭曲詞義只會把聽的人弄昏頭。[263]

用光鮮體面的語言或縮寫去裝點門面,並不會使任務變得更容易。[264]

明星隊往往不是表現最好,因為個人意志阻礙他們彼此分享。[264]

信任不是與生俱來的,必須努力去贏取。爭取信任不只靠你的作為,也靠你的為人;還有,信任很脆弱,一旦失去很少能復原。[265]

信任能激勵人心。[267]

大家會覺得圖像要比觀念容易記憶,圖形在腦子裡的壽命要比術語長。[268]

創新,也可以來自比別人先看到樓梯下沒人注意的空間。[269]

好的故事和好比喻,也能喚起大家心中的圖像。[269]

我相信廣義而言,組織是社會的僕人。組織的存在是為了提供我們需要或渴望的物品和服務。[273]

更多就更好?我們究竟能不能使這個世界停頓在原地,還是,我們必須永遠不斷想辦法推它往前走?[279]

差異能給人喜悅。[280]

根據我的假說,跳蚤經濟體如果能以某種方式騎在某個大象國背上,它們的表現就會非常好。[281]

每個成功似乎都是另一個問題的序曲。[283]

一個國家除非接受了自己的過去,而且放下過去,否則無法往前邁步。假如它無法面對跟自己有關的真相,就會永遠困在老問題裡。[286]

假使那些書裡的觀念有任何價值,屆時早該被融入他人的思考方式了,那才是我會感到自豪的一點,儘管我永遠也會曉得哪些想法曾經觸動了哪些人。[292]

認識自我是一劑苦藥。悲劇的主角總是太晚服下它。[293]

錯誤甚至可能是個契機,促使他們走向新的方向,成為人生的轉捩點。[294]

母親有時了解我們比我們了解自己更深。[294]

沒有犧牲就沒有收穫,而我還沒準備好去做出那些犧牲。[295]

盡你全力,做你最行的事情。[295]

「認識自己」很難做到,但下一步「接受自己」,也一樣難做到。[297]

寫書和賣書兩者幾乎完全沒有關連,他可以把寫作貢獻給最純粹的一個目的:向自己解釋自己所生活的世界。[301]

現在我寫作是解釋事情給自己聽,希望同時也使一些讀者感興趣。[301]

一旦停止學習,還不如乾脆停止呼吸。[302]

除了錢很實用之外,它也能提供一種心理保障,讓我們感到自己仍有某些價值。[302]

商業周刊::今天起,不再半途而廢

(摘自商業周刊第1111期2009.3.5-3.15)

做一件事無法持之以恆,原因只有兩個:一、不知道具體的做法;二、雖然知道做法,但是卻不知道要怎麼樣才能夠「持續下去」。

人們無法持續進行一件事,實際的原因乃是:因為行動沒有焦點。

「不長時間持續進行,就沒辦法看到成果」的行為,所以人們才會沒辦法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