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名
正名,指對一個事物,採用正當合理的名稱。正名一詞源出於儒家經典《論語》之中。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意思就是說,要做成一件事情,必須先有一個正當合理的名義和理由,這樣事情才能講得通,才有辦法產生正面的號召,進而把事情做好。反之,如果名義不正當,就無法自圓其說,只能強詞奪理,事情都講不通了,當然也就辦不成了。原意是在勸告所有的人,做事情前要想清楚,要做符合禮法道義的事情,不要做背逆禮法的事情。
正名的基本含義,是讓事物的名和本來面目匹配,達到名實相符,做到符合正義。孔子明春秋大義,奉正朔,用周天子春秋而非諸侯春秋;正名份,吳、楚君自稱「王」,而春秋稱之曰「子」;齊、晉雖強,仍稱曰「侯」;宋、魯雖弱,仍稱曰「公」,這便是正名的原旨。
最近在指導一位新秀寫書,我跟她說:第一步,就是幫新書命名,取個恰如其分的書名,因為「名不正,則言不順」。雖然,當下我是打趣式地隨口胡謅,跟論語的原意也有差池。不過,事後再仔細想一想,也頗有相似之處呢!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書名沒有確切反映書的內容,寫起來就會卡卡的、就是不順,既然下筆不順暢,那書就極可能會難產了。至少,到目前為止,就我生產出了八本書(難產了n本書)的體悟,好像還真是如此。
***
書名或是文章名稱,多半是讀者見到的第一個句子、第一次的邂逅,在那匆匆一瞥的瞬間,作者只有一眼的時間和機會,射中讀者的心。
我常去書局,天瓏、誠品、金石堂都一樣,退後一步,一眼看盡那頂天立地的書櫃。書,一本挨著一本、直挺挺站著、緊緊地貼著,密密麻麻的書背,一本書只有一次機會,它們只能向我獻出它們的名字。然後,書的力量隨即消失,轉到我手上,由我來決定是否取出它…
名稱也是一個框框
第一次寫的兩篇短篇小說〈開往中國的慢船〉和〈貧窮叔母的故事〉都先有標題。後來,才思考如果以這樣的標題寫短篇小說,會成為什麼樣的故事。
一般來說順序可能顛倒。先有故事,事後才加上標題。我的情況卻不是這樣,而是先做出框框。然後才想「嗯,這個形狀的框框到底會有什麼東西進去?」
節錄自《村上收音機2:大蕪菁、難挑的酪梨》
我在撰寫這篇文章時,有個有趣的過程,可以用來佐證「名稱也是一個框框」這個概念。
話說,我是在某一個周五開始寫這一章的內容,定了文章的標題,以及各小節的標題,同時也蒐集了一些資料,確定了該怎麼寫這篇文章。此外,也起了個頭,寫了一部份的內容,但是整篇文章尚未完成。就這樣,休息了兩天,這篇文章放了一個周末。等到周一要開始繼續往下寫時,手稿看起來就像圖11-1,我應該從「待補」字樣處,繼續往下寫。
圖11-1:手稿
本來上周五很清楚要書寫的內容,過了一個周末後,構想似乎都煙消雲散了。我就想著,算了,乾脆趁這個空檔,來把書摘鍵入到我的個人部落格吧,如圖11-2所示。
圖11-2:UML Blog的書摘
就在鍵著書摘的同時,恰巧鍵入了一段書摘,如下:
意識無法一下子捕捉太多的情報
「無意識」另當別論,但「意識」是無法一下子捕捉太多情報的。
這是因為我們利用「意識」捕捉事物,比較容易集中注意力,做出必要的行為。
因此要是不限制腦子一次捕捉的情報量,就會像舊電腦一樣容易當機。
意識只會在意自己所聚焦的事物
因為無法一下子捕捉太多情報,所以會聚焦於想捕捉的事物上。
應該說,只會在意自己所聚焦的事物。
節錄自《NLP超強溝通術》
這讓我立即聯想到「名稱也是一個框框」這個主題,而我原先想要談論的核心概念正是:無論是書名、文章名稱或者各章節名稱,名稱就像一個框框,可以框住作者的意識、焦點、眼光、素材、內容、論述,也同時框住了讀者的眼光,因而決定了閱讀這本書或這篇文章的讀者族群。
也就是說,如果使用俏皮的名稱,就可能會吸引到具有活潑俏皮特質的讀者,也因此,內文所使用的口吻,也要偏向俏皮的口吻。如果,作者本身的文字風格是嚴肅的,或者預設的讀者是比較一板一眼的工程師,就可能要用較為嚴肅正經一些的書名了。
當然,也因為名稱定出了一個框框,所以作者的眼光、意識也都會自然而然地聚焦在相關的內容上頭。就好比,我本來只是在做一些無須動腦的鍵檔作業,卻能夠一下子就意識到,這一段書摘跟此處的標題有關。因為「名稱」(標題)成為我的「意識」,讓我隨時在搜尋和篩選攸關這個標題的內容。
總而言之,千萬別小看了為書籍、文件或文章命名一事,名稱決定了您要引吸哪方面的讀者。換言之,命名,是一種定調,定讀者的調性,也在定整本書、整篇文章的調性。
名稱會是一個包裝
我最怕「掛羊頭賣狗肉」的書籍名稱了。就是從書名來看,絕對是我感興趣的書,可是仔細研究一下目錄,並且翻看了幾處內容片段之後,卻發現內容根本就跟書名不搭嘎,這時就會對這本書有不好的感受。如果,一時鬼迷心竅地把書買回家了(通常是網路購書會遭遇到的狀況),讀著讀著,心裡就會升起一股「喔,又踩到地雷的超不爽感受!」
在《學校沒有教的寫作力》一書中,作者提出了下列三個步驟,說明如何進行創意標題的命名,如下:
來看看創意標題的命名步驟有哪些?
Step1:確立文章主旨
以文章主旨列出幾個適合發想的關鍵字詞。有明顯的關鍵字詞,發想出來的創意標題才會偏離主旨。
Step2:以創意方法從關鍵字發想
常用的創意方法包含驚嚇法、趣味法、諧音法與數字法。試著將同一個關鍵字運用不同的方法發想,最後從各關鍵字發想出來的主題中,選擇一個最適合的標題。
Step3:完成創意標題
可搭配一個較嚴謹或完整解釋題旨的小標題來當作副標題。主副搭配,效果更佳。
節錄自《學校沒有教的寫作力》
至於,我自己為書籍或文章的命名方式,也是大同小異。不過,我通常會把關鍵字擺在第一步驟,也就是說,後續無論想出多麼有創意的名稱,都得要出現關鍵字。當然,如果是文章內容的章節名稱或是分段名稱,就不需要特別嵌入關鍵字。
「關鍵字」有什麼作用呢?讀者在看到書名或文章名稱的一瞬間,還來不及動腦思索之際,能夠立即吸收的資訊量非常有限。所以,這個時候,就要透過關鍵字吸引讀者的目光,讓讀者無須動腦就先動手點選相關連結,或者從書櫃上取下某一本書。再者,讀者在網路上搜尋時,經常不是鍵入完整的名稱,而是簡要的關鍵字,所以關鍵字有助於讀者找到您的書或文章。
我的書名發想
以我的例子,來做一個示範。我一直想寫一本UML的短篇集,書裡就是介紹一個個小主題,篇幅不大,幾頁就談完一個主題,可以讓IT人員帶在包包裡,有空檔時,隨時拿出來讀一小篇。不過,事實上,我一直沒空寫這本UML短篇集,還記得當時只是隨意將書取名為《UML隨身讀》,然後就直接放入一直都沒去辦的待辦清單中。
前幾天去逛誠品書局,發現天下雜誌出版了一本新書,書名叫做《晨讀30分:上班族人生甜美》,封面如圖11-3所示。我不是要介紹這本書,而是這本書的書名突然讓我想起,一直沒動手去寫的《UML隨身讀》。然後,我又想,是不是可以把《UML隨身讀》的讀者,更具體地定位成搭捷運或坐公車通勤的上班族,只要每天早晨花個15分鐘在捷運車廂內讀完一篇UML短文,幾天後就可以學會UML了。
圖11-3: 晨讀30分
於是乎,我就把《UML隨身讀》改名為《晨讀15分,學會UML》,或者是《晨讀15分,搞懂UML》。關鍵字當然是「UML」,「晨讀15分」也把我的意圖點出來了。
可是,唸著唸著(一定要把書名唸出來聽聽看)發現不押韻,因為想要押韻所以就開始改變書名,一開始改成《晨讀15分,UML一百分》,很棒的書名,而且有押韻。但是,似乎有點掛羊頭賣狗肉,因為我沒打算把UML的內容全數收錄,而且相對的,我會大量刪除不實用的概念,所以絕對沒辦法達成UML「一百分」,可是如果取名叫《晨讀15分,UML六十分》,或許可以吸引到一些比較特別的讀者,但是一般的讀者可能就沒興趣買了吧!
接著,實在想不出其他有押韻的書名,所以放棄押韻,把書名改成《晨讀15分,UML立馬通》,「立馬」很夯的流行用語。但是,眼光稍微偏離一下下時,立馬就變成「立『馬通』」了,怪怪的。所以,又稍微變化一下名稱,最後變成《晨讀15分,UML立即通》。
《晨讀15分,UML立即通》,關鍵字「UML」有了,只要花15分鐘來閱讀,也點到了。雖然,「分」和「通」沒有完全押韻,但是「分」押ㄣ韻,「通」押ㄥ韻,ㄣ和ㄥ兩個音很相近,所以就勉為其難地接受了吧。
***
總之在寫著之間自然會逐漸看清「自己真正想寫的事」。透過所謂寫的作業,以往一直不具體的無形東西會逐漸具體成形。
節錄自《村上收音機2:大蕪菁、難挑的酪梨》
許多IT人員喜歡寫程式,但是害怕寫文字。別怕,真的,就是動手去寫,寫著寫著,想表達的東西就會逐漸成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