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9日

專案管理人應該知道的97件事:來自專家的集體智慧

(到博客來購買本書)

身為專案經理,我們應該引導使用者對軟體開發人員表達意見,要盡早而且要經常表達。[3]

當我們試著預估實作功能的時間,請別只考慮編寫程式碼所需的時間。請加上用於強化、修正、改善程式碼所需的時間。寫出品質良好的程式碼與測試,都需要時間。這看起來是種短期的損失;卻是長期的收穫。[5]

請問問自己:是要求速度呢?還是要具有一定水準的進展過程呢?[5]


----------
專案失敗並非美式企業的特有現象。根據一家日本的資訊科技雜誌龍頭在數年前的調查,如果從品質、成本與交貨標準來衡量,日本企業所負責的專案中,有超過75%都被視為失敗。

在日本,就像在大多數其他國家,有著相同的各項標準無法達成的首要因素:糟糕的需求定義。最常處於緊急狀況的企業,也是事業分析能力最差的企業。觀察目標指定為科技性專案-例如軟體開發時,專案的成功則委婉被歸類為「不太可能的事」。這個結果顯示了尋找、辨識與定義軟體專案之需求的困難度有多高。

既然這是件很困難的事,許多專案的擁有者-例如客戶、專案資助方、公司的高級管理階層-就期待由專案經理自行定義與調整軟體的需求。擁有者不會提供太多指引或是對於需求的清楚定義。因為是軟體專案,他們或許不瞭解軟體開發事怎麼回事,就假設自己不需定義出期望中的成品。

軟體專案經理人通常並未具備足夠的權力或時間,可以自行尋找、選擇專案的需求,並排定需求的優先順序-尤其是專案涉及到多個利益團體,而各個團體對於軟體成品的預期有相互矛盾的時候。[8]
----------


在定義需求的階段,若沒有認真、專門地思考專案即將建造的事物,則專案成功的可能性實在岌岌可危。請記得,專案擁有者需要傳達出他們希望的軟體達成效果,而不是程式設計師想產生何種成果便採用何種成果。[9]

請說服專案擁有者,他們有著從頭到尾都參與專案過程的必要性。可靠的需求規劃,能在商業案例、專案目標與專案成果間建立清晰的連繫。否則專案無法產生預期中的滿意成果。[9]

一個失敗的軟體專案,傷害最深的人就是專案擁有者,因為他們必須負擔用於建立專案的金錢,還要期待能用這個軟體賺回投資下去的心血。[9]

當然,我們可能是用「多功能」委婉掩飾「太複雜」這件事。沒有人一開始就以製作過度複雜的產品為目標。複雜是意外下的產物。[10]

軟體通常用於解決複雜的問題。但問題是我們把多少原有的複雜度轉嫁到終端用戶身上?我們的軟體是否放大了複雜度?優秀的軟體通常能吸收複雜度,為使用者承受問題的衝擊,而不是把衝擊轉嫁到使用者身上。[11]

身為軟體專案經理人,你是複雜吸收器或複雜放大器?最好的經理人能吸收來自各方面-程式設計師、終端用戶、管理階層的複雜度,而不會加以放大。而終端用戶產生似乎自相矛盾的需求時,經理人的工作就是協助釐清需求,而不是盲目地交給開發人員。而在開發人員引用晦澀艱深的技術理由,表示無法達成某項需求時,經理人的工作就是翻譯(吸收)複雜度,並提供終端用戶足夠的資訊,以協助它們選擇另一條路。[11]

簡單明瞭不會偶然產生,這需要我們的積極耕耘。當我們漫不經心時,就會冒出複雜的狀況。[11]

我發現自己不再位員工的成長做投資。我們不再尋找新鮮的天賦。我們變為尋找極為特定、經過調訓的「技能」。現在,我都跟別人說,如果他們看到某個老闆雇用完全符合某些技能的人,這位老闆實際傳達的訊息是:「我們不打算在你身上投資。」[15]


----------
對於任何尋求建立一個強大團隊的人,我都建議各位雇用天份,而不是雇用技能。我會為自己的機動開發團隊雇用具有哪些天份的技師呢?我覺得幼稚園兒童的技能值得參考:

* 他們能否與其他人和平相處?
* 他們是否遵守規則?
* 他們對於新事物是否流露出興奮之情?
* 他們是否喜愛學習?[15]
----------


----------
保持需求簡單。產業分析師常把自己想到的某種特定方案,與基於產業需要的實際客戶需求混為一談。雖然真正的需求很可能非常簡單,但在產業分析師與程式設計師或開發人員間,可能有某種代溝,畢竟隔行如隔山,兩邊都無法瞭解對方在做什麼。

產業分析師應該使用簡單的樹狀圖表明需求。根需求(root)是整體專案的簡易目標。表示子需求的細枝則應該分組,以構成表示父需求的較粗分支。這個過程在圖表上重覆出現,直到每個需求都以清晰明朗。軟體的心智圖(mind-mapping)工具也可用於紀錄透過樹狀圖表達的需求。只要釐清任一個分支的需求,開發即可開始。[16]
----------


我學到了架構不良、編寫不良的需求有多危險,而且還可能成為反咬自己一口的工具。要養成總是書面記錄假設的習慣,還要堅持與終端客戶檢視並簽定需求,而不是與中間人交涉。[21]

幸好,敏捷專案管理的習慣已可緩和這類問題。基於認識到開發人員與真實客戶面對面的重要性,我們逐漸形成集體發想使用者故事(User Stories)的做法,並根據功能帶給客戶的商業價值來安排優先順序,而不是依照需求清單上的順序。一到兩週的週期流程,表示我們收到反饋的時間較早、頻率較高,而澄清客戶期待的機會也跟著提高。[21]

在雇用程式設計技能時,我們都希望技能愈多愈好。但是該如何定義「多」?雖然候選人具有極佳的知識,但可能還沒發展出有效運用知識的技巧。若是面對高要求的現實專案,一名剛畢業或剛受完訓練的開發人員,或需耗費十二萬分精力才能應用課堂所學到的理論知識。當緊張的期限壓縮了探索解決方案的時間,來自客戶與其他利害關係人的密集壓力如陰雲罩頂時,我們需要的是經驗,更勝過半生不熟的知識。[24]

2013年1月22日

生活::2013書單

跟朋友借來的書(p5):
  1. 諸神之城:伊嵐翠
  2. 簡報原力
  3. 拖延心理學
  4. 加護病房裡的選擇題 
  5. 洋蔥炒蛋到小英便當 
-----
圖書館有書:
  1. 深入淺出物件導向分析與設計
  2. 軟體預先架構之美學
  3. 團隊之美
  4. 讓事情發生 : 專案管理之美學
  5. 講演之道 : 一個專業演講家的告白
  6. 學徒模式 : 優秀軟體開發者的養成之路
  7. 公主向前走
  8. 富人不說, 卻默默在做的33件事
  9. 富人不說, 窮人不懂 : 你為什麼是窮人?窮人你就要翻身
  10. 會議革命
  11. 讓人人都聽你的19堂說服課 : 從裡到外, 你的一言一行都令人忍不住點頭
  12. 說故事的力量 : 激勵、影響與說服的最佳工具; 誰有傳奇, 誰就勝出!
  13. 說故事的力量 : 激勵.影響與說服的最佳工具
  14. 零誤解說話法 : 圖解100%成功表達技巧
  15. 三個技巧, 人人聽懂你的話 : 讓你會說、會聽、會看的超實用傳達術
  16. 大好評!PowerPoint美感簡報設計
  17. 寫出好業績 : 業務老鳥、菜鳥都要懂的銷售信函寫作術
  18. 小學時期的閱讀能力決定一生的成績
  19. 請問洪蘭老師
  20. 冰與火之歌
  21. 用功知道
  22. 簡單x 簡報 : 化繁為簡的簡報藝術
  23. 逛逛書架
-----
圖書館沒查到的書(可能還沒進書):
  1. amazon.com的祕密
  2. 改造會議的技術
  3. 一個人的朝聖
  4. 閱讀整理學
  5. 設計就是要解決問題
  6. 不說話的技巧
  7. 十八歲起,你的格局不一樣
  8. 記得你22歲的眼神
  9. 晨讀30分-上班族人生甜美
  10. 安藤忠雄我的人生履歷書
  11. 人生從解決問題開始
  12. 好想法,要用自己的話說
  13. 為什麼要聽你說?
  14. 不生氣的技術(嶋津良智)
  15. 親密是教養的起點
  16. 一聽就懂的邏輯說話課
  17. 麥肯錫教我的思考武器
  18. 邏輯思考圖解
  19. 圖解邏輯表達的基礎和訣竅
  20. 這樣坦白說,不怕得罪人
  21. 網站使用者中心策略:從觀念到實務最完整的操作聖經+企業實例
  22. 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
  23. 富樂人生整理術:轉換思考模式,改變你的人生下半場
  24. 圖解整理術:工作上85%的錯誤可以靠整理術解決!
  25. 會圖解思考的人最厲害!寫報告、提企畫案、開發新產品、解決問題,一生受用無窮的38種思考法!
  26. 天倫教孩子閱讀父母身影
  27. 率性而多感的小說家
  28. 給自己的10樣人生禮物
  29. 想到就能做到
  30. 安藤忠雄的都市徬徨
  31. 飛踢醜哭白鼻毛
-----
待查清單:
  1. 靈感的法則:創意真的有跡可循嗎?究竟是什麼啟發了他們?
  2. 做個平面設計師:你該知道的大小事
  3. 邁向頂尖設計師:30位平面設計師的創作養成術
  4. 無用設計—32位頂尖設計師的永續創意
  5. CURATION策展的時代:「串聯」的資訊革命已經開始!
  6. 設計菜鳥奮鬥記
  7. 洞悉狂想:創意背後的商業邏輯
  8. 編輯這種病——記那些折磨過我的大牌作家們
  9. 美術手帖 村上隆特集
  10. 你買這個做什麼?:蔡康永和買畫的朋友們
  11. 藝術創業論
  12. 村上隆 藝術戰鬥論
  13. 筆記成功術(修訂版):升級你的大腦創意與效率
  14. 推翻李欣頻的創意學:創意→創造→創世,不退流行的12層終極創意境界
  15. 創意背後的祕密:北大學生的10堂人生創意課
  16. 流通教父徐重仁青春筆記:一生感動一生青春
  17. 此時此地
  18. 下班後的黃金8小時
  19. 搞定你小孩:數到三也沒用的時候
  20. 慢想力
  21. 慢活
  22. 騙倒買家!:世紀假畫天才的秘密告白
  23. 我的過動人生
  24. IKEA的真相:藏在沙發、蠟燭與馬桶刷背後的祕密
  25. 致勝:威爾許給經理人的二十個建言(2012年最新修訂版)
  26. 不抱怨的世界
  27. 祝你今年快樂
  28. 瞄準月亮至少射中老鷹
  29. 我不是天生會當媽:從親子生活體驗中學習,教出自信又快樂的孩子
  30. 樂當幸福不良媽媽
  31. 變身暢銷小說家:倪采青談小說寫作技巧

NLP超強溝通術:激發自我、完美溝通、成就未來

(到博客來購買本書)

----------
NLP是取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第一個字母的簡稱,稱為「神經語言程式學」。

N就是「Neuro」,大腦的運作,意即我們如何用「五感」(視覺、聽覺、身體感覺、嗅覺和味覺)感覺、思考的意思。

L是「Linguistic」,也就是「語言」。除了我們平常所說的「話」,也包括「非語言」。所謂非語言是指「表情」、「動作」、「姿勢」、「呼吸」和「音調」等,不是以語言表現的情報。

P的意思是「Programming」。意指存在於每個人腦子裡的行動與情感,也就是所謂的記憶。

NLP就是「根據五感與語言的體驗,建立程式,決定行動」,著眼於從原因(原本的體驗)演變成結果(目前狀況)的過程。[23]
----------

----------
意識無法一下子捕捉太多的情報
「無意識」另當別論,但「意識」是無法一下子捕捉太多情報的。

這是因為我們利用「意識」捕捉事物,比較容易集中注意力,做出必要的行為。

因此要是不限制腦子一次捕捉的情報量,就會像舊電腦一樣容易當機。

意識只會在意自己所聚焦的事物
因為無法一下子捕捉太多情報,所以會聚焦於想捕捉的事物上。

應該說,只會在意自己所聚焦的事物。[30~31]
----------

我們的大腦無法理解「否定句」,也許用無法想像來形容比較適合。就算叫你:「不要想想白色與粉紅色的貓熊」,大腦也會自動想像「白色與粉紅色的貓熊」,因此以「不能做OO」或是「XX不太好」來表現的話,大腦反而會記住OO和XX的部分。[33]

我們平常無意中說出口的話,其實蘊含著力量。[34]

我們習慣以「當事者」的立場來看待像是愉快的記憶或開心的事,這些隨時都想回味的感受;相反地,面對不愉快的回憶就會以「旁觀者」的立場來看待,如此才能忘卻不愉快的回憶。[47]

明確地訂立目標與成果是很重要的,不單只是流於語言的表達,而是能夠具體地想像。[48]

目標與成果一定要用肯定句來表現。不要使用像是「最好別做~」等否定句表現。譬如,「想消除疲勞」和「想變得有活力」,這兩句話或許聽起來感覺一樣,其實呈現出來的效果大不相同,後者才適用肯定句來表現事物。[48~49]

達成目標與成果的主語,一定要用「我」來表現。[49]

地圖不等於疆域
我們所見所聞、所感受到的情報,其實於事實有所出入,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主觀意識,而且這樣的主觀意識因人而異。若能明白每個人對同一件事物的認知和感受都不一樣,便能促進彼此良性溝通,取得共識。[51]

「傾聽」不只是聽對方說什麼,也會對對方所體驗的世界產生好奇。除了言語上的溝通,也會接受對方的思維和世界觀,才能讓對方敞開心房,打開話匣子。[56]

----------
語言是體驗的「刪除符號」
我們是經由「想像」和「體驗」,化為「語言」表達出來。

與人溝通時,腦中會邊浮現「體驗」(或是想像)邊說明。

一旦將體驗化為言語,就會刪除許多情報
雖然「體驗」裡涵蓋了許多情報,但透過「語言」只能表現出一部分,因此溝通時,情報往往會被「刪除」(省略)。[59~60]
----------

----------
溝通的成果取決於接收到的情報量
就算說的是同一句話,接收一方所接收到的訊息和認知也不見得一樣。

若想確實地將內容傳達給對方,需要多一點的情報。

因此溝通的成果取決於接收到的情報量。[62]
----------

我們往往會憑個人的主觀意識來看世界,然後極端地表現出來。因為想法有所偏頗,以至於情報遭到扭曲。[63]

首先,說話者會發生省略情報(=刪除)、憑個人主觀意識曲解事實(=扭曲)、將所有事物都以一個範本來表現(=一般化)等情況。也就是說,將體驗翻譯成語言時,會漏失許多情報、扭曲事實以及抽象化。[66]

----------
然而不經意地「提問」,其實隱藏著能夠左右對方意識的力量。

當別人像我們「提問」時,我們的腦中會出現什麼樣的狀況呢?

因為意識只能聚焦於一件事上,所以當別人提問時,意識會針對提問的內容,思考如何回答。

意即,「提問」扮演著左右對方意識的前鋒要角。[71]
----------

重要的不是滿腦子只想著自己要說什麼,而是要想想該怎麼做,才能增進對彼此的瞭解。[72]

贊同對方的「信念」、「明確的想法」和「價值」,是很高明的跟隨手法。因為和對方的中心思想有所共鳴,更容易建立良好的關係。[85]

「停頓」具有能夠填補腦子空白的特質。因此不是連珠砲似地說個不停,而是稍微停頓一下,讓聽眾喘口氣,整理一下思緒,才會對你接下來的話題產生興趣。[94]

若想讓對方更容易理解你想表達的事,除了表達時主詞要明確,更要懂得靈活運用主觀與客觀的立場來表達。[95]

同樣一件事,只要換個正面的說法,便能讓對方覺得自己受到讚美。同樣地,只要改變對事物的看法,便能將束縛自己的「缺點」變成「優點」。[128]

個性太頑固的人,是無法順利進行「換框法」的,因此平常就要養成由不同角度看待事物的習慣。[131]

「狀況換框法」是指將會引發某種特定行為的狀況,改變成讓這行為能夠發揮功能的狀況;「內容換框法」則是在不改變狀況的原則下,說些對當事者而言,有著肯定意味的話語。[132]

----------
聽到別人問為什麼,就會開始思考藉口

聽到別人問:「為什麼?」時,我們就會本能地找藉口。

意即無關乎別人問些什麼,就是會想辦法找理由。

而且因為音調和口氣的關係,有時候還會讓對方有種「被斥責」的感覺。[152]
----------

----------
「不會否定」對方的提問法

「為什麼?」這句話,不僅會讓對方找藉口,也帶著一種否定對方的語氣,這點一定要注意。

先認同對方的存在,再聚焦原因與過程。

不是問對方:「為什麼?」(Why),而是問對方:「怎麼了?」(How),這是讓彼此溝通起來更順利,促進人際關係更和諧的要點。[153]
----------

----------
雙綁法則
現在要喝茶嗎?還是待會兒再喝呢?

這是誘導對方怎麼選得是同樣內容的表現方式。乍看之下好像可以選擇,其實只有一個選項,但對方卻能順理成章地接受。[188]
----------

----------
突然聽到印象深刻的旋律,便會想起關於這首曲子的回憶,喚醒那時的情感。這和一聽到連續劇主題曲,就會回想連續劇最後一幕的道理是一樣的。

這就是藉由「五感接收特定情報和行為」引發「某種特定行為和記憶,或是情緒與衝動」的一種條件反射。

譬如我們看到紅燈會停下腳步,看到字會想起字的讀音和意思,啣根菸就會點火的道理是一樣的。

在NLP中,像這樣下意識地連結「情報」(刺激)和「反應」(情緒),使其產生效用的過程,稱為「設定心錨」(anchoring)。

為了引發什麼,從外在給予刺激的行為,好比「扣板機」(trigger),標記內在反應的開關,稱為「心錨」(anchor),然後引發內在反應的動作,就稱為「啟動心錨」。[210]
-----------

-----------
設定心錨時,首先要回想和現在感受到的情緒一模一樣的過往經驗。像是過往的歡樂時光、充滿幹勁的時候,或是努力不懈的時候,總之任何狀態都可以。

隨著狀態和情緒達到顛峰,呼吸會變得和緩,雙頰放鬆,臉上泛起笑容,感覺身體起了變化,確實地「進入狀態」(instate)。

然後在「進入狀態」的情況下,設定心錨。

如果沒有類似的情緒經驗,用想像的方式也可以。[211]
-----------

越讀者

(到博客來購買本書)

...看小說所產生豐厚的同理心感情會增加記憶的深度,下次碰到同樣情境時,會提取書中的經驗來應付。[7]

閱讀,有各種存在的理由,及意義。其中最動人,作用也最大的,還是閱讀和理想或夢想結合的時候。[21]

英文世界裡,把「Read the Word」(閱讀文字),和實際歷練人生的「Read the World」(閱讀世界)並稱。意思是:每一本書都可能是一道門戶,改變我們對世界觀望的方向;或是一道門戶,改變我們人生真正走出去的方向。有了閱讀「窗戶」與「門戶」,又有因此起而行的行動,人生可以的走向,因而豐富起來。[41]

不論自覺錯過了多少機會,我們都可以隨時畫一道門戶,去到我們想去的地方。閱讀就是這樣。[46]

「他們能把在我們心靈深處翻騰的模糊想法加以照亮並固定成形。但是,只有在我們帶著在自己閱讀過程中實實在在碰到的問題和意見去向他們討教,他們才能對我們有所幫助。如果我們只是聚集在他們權威的陰影之下,像溫順的羊群一樣躺在樹蔭下,他們對我們是無能為力的。而只有當他們的評判與我們的相互衝突並戰勝了這種衝突時,我們才能真正理解他們的評判。」維琴尼亞.吳爾芙在《普通讀者》中如此說。[48]

除了愛情,沒有事情像閱讀這樣讓我們覺得,遲來的開始也可以如此美好。[48]

磨練對字詞的敏銳認知,就是磨練我們對現象的敏銳認知。[64]

文字是凝化的語言。隨著語言的用法會隨時間變化,這個時期的文字的語義也會和上個時期有所改變。這個時期的讀者閱讀上個時期的作者所留下來的文字,也就容易產生誤解。[66]

也許,它們也沒什麼不好,不過,就是不值得你付出那麼多時間。[78]

我同意吳爾芙的說法。她說,很多書雖然「實在都沒有什麼價值,甚至可以根本忽略不管,可是偶爾當你看這些殘渣,在其中發現戒指般可貴的破碎片段,而把他們重新加以組合時,那又是多迷人的經驗呀!」所以,與其說什麼書是爛書不爛書,我倒更願意用這本書值得你花多少時間來評價它。任何書都可能讓你發現一些可供重新組合的殘渣,問題只在於你願意花多少時間--畢竟,對一個讀者來說,最昂貴的成本是他的時間。也因此,我只能注意什麼可能是一不小心,付出不值得付出那麼多時間的書。[79]

人類一直有一種方便了,就不想閱讀的根性。[84]

我們沒有意識到文字是一種使用上應該略為收斂,因而也要略加珍惜的媒體。[96]

小說是人物的故事。讀一部小說,就是認識小說裡的那些人物。你沒有同情之心,沒法進入那些人物的內心世界。[115]

所以,文字是有魅力的。好看的小說,又不是真要告訴你什麼道理。小說要說的話,總是意在言外。所以,閱讀的你,最好也有些人生經歷。有些文字魅力,在一個有些經歷的讀者眼中,會轉化為魔力。[115~116]

所以,對小說,我們第一個心理準備應該是,不用擔心讀的小說低部低級的問題。只要給小說時間,讀起小說,我們會逐漸知道什麼小說是好看的。[117]

人沒有不思考的,哲學,則是追求一層比一層更深的理性思考,思考的極致。因此,如果想要透過閱讀,能夠幫助理性思考,沒有比哲學更適合的了。[122]

你可能一本一本地翻過去又丟開。但是,你也可能翻開一本,就此放不下手。於是,夜越來越靜,而你和你讀的書之間,只存在著一種微微的溫暖之意。[162]

「要求讀書人記住他所讀過的一切東西,就像要求一個人把他所吃過的東西都儲存在體內是一樣荒謬。」叔本華說。[166]

我們總是想用更強大的記憶來料理閱讀,但也總是被更廣泛的閱讀淹沒我們的記憶。不論是個人,還是人類,都是如此。[166]

考試教育,訓練我們把大腦中最珍貴的CPU,當硬碟來使用了。所以,記憶的事物越多,只是形成越多的浪費。[168]

「讀書是清算過去人類成就的總賬,把幾千年的人類思想經驗在短促的幾十年內重溫一遍,把過去無數億萬人辛苦獲來的知識教訓集中到讀者一個人身上去受用。」朱光潛說。即使在他那個年代,他還又進一步說了方法:「如果不能儲存,過目即忘,則讀亦等於不讀。我們必須於腦以外另闢儲藏室,把腦所儲藏不盡的都移到那裡去。這種儲藏室在從前是筆記,在現代是卡片。記筆記和做卡片有如植物學家採集標本,須分門別類訂成目錄,......它不但可以節省腦力,儲有用的材料,供將來的需要,還可以增強思想的條理化與系統化。」[169]

但是,在我們沒有釐清大腦這個CPU的作用之前,記憶與閱讀,永遠是我們所豢養一隻雙頭同身,相互吞噬的怪物。[169]

你可以有一百個理由來合理化你對書的迷戀,但,折扣的標籤一定不是其中之一。[183]

但是,慾望之所以為慾望,就是因為它永不會消失。[183]

「至少每隔兩年得清理一下藏書,淘汰那些過時的沒有參考價值的讀物,毫不猶豫地把你不想再讀的書棄之如敝屣」美國學者約翰.厄斯金(John Erskine)說,「要是你清楚看到這種淘汰過程將不斷繼續下去時,就會懂得如何把錢花在對你最有用的書上。」[187]

說筆記,有很多地方可以寫,紙條、筆記本等等,但是也有人認為最好的地方是在書本身的字裡行間。但是除了不捨得之外,因為很多書每次看都有每次不同的感受與心得,所以也有人認為應該不要筆記,這樣將來重讀的時候,才有助於當一本新書來重讀,有新的體會和發現。約翰.厄斯金說:「我再次讀到這本書時,畫線的地方會使我想起第一次閱讀時的感想,就很難有新的發現與啟示,倒是不畫線時會使人產生新鮮的感覺和印象。」所以他的習慣是在閱讀時做索引。[197]

如果一下子就懂了,就明白了,那你又為什麼要讀這本書?[200]

把書讀過了,不等於把書讀懂了。在書上做了筆記,電腦上做了筆記,也不等於讀懂了。偏偏,讀一本書,最重要的就是要把它讀懂。[200]

讀書是一個對話過程,作者與讀者的對話。讀懂一本書,也就是讀者明白了作者跟他最想說的話是什麼。[200]

讀懂一本書,怎麼才算讀懂,可能人言殊異。不同的人,又可能產生不同的體悟與懷疑,所以,不用理會別人的意見,最重要的,就是你,你自己能不能講得出這些事情。講得出來,才有可能跟別人(包括讀者與作者)印證,看看別人懂得又是什麼。所以,讀懂就是讀明白。越明白的事情,越應該可以簡明扼要地說出來。雖然一些思想結晶的經典,作者想要說的事情濃度很高,可以稀釋出來的東西也很多,所以顯得複雜,但是如果沒法簡單說出來,就還沒讀懂。講得出來的意思是,不能看筆記,要能夠自然而然地就把這些事情講得出來,又可以寫得出來。[200~201]

事實上,也只有在不懂之後,有一天卻突然懂了,才是最開心的事。所以,千萬不要拿自己讀不懂的理由,而遠離一本書。[201]

閱讀經典,對我的意義一直是享受過去時間裡,各個知識領域裡最頂尖的人物所留下來的思想結晶。[208]

人生是一個大圓的話,閱讀是能使這個大圓圓滿的很重要的一環,但絕不是唯一的一環。[209]

人生本來就不只是閱讀。叔本華說:「讀書時,作者在代我們思想,我們不過在追尋著他的思緒,好像一個習字的學生在依著先生的筆跡描畫。」因此,他說:「讀書時,我們的頭腦實際成為別人的思想的運動場了。所以讀書甚多或幾乎整天讀書的人,雖然可藉此養精蓄銳,休養精神,」但是卻會「漸漸喪失自行思想的能力,猶如時常騎馬的人終於會失去步行的能力一樣。」(<論讀書>)[209]

永遠只求克服自己,而不求克服命運。只求改變自己的願望,而不求改變世間的秩序。要始終相信一點,除了我們自己的思想,沒有一樣事情我們可以自主。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改善。改善不了的,就是不可能的。不可能的事,就不要去痴心妄想。這樣也就可以安份守己,心滿意足。[212]

在我們閱讀的階梯上,如果沒有依定高度的眼界與認知,而只是自以為是的拼命努力,不但不可能解決那一階上的問題,上不了台階,還可能翻過了圍牆,卻遭遇災難。[225]

阿諾德.貝內特說:「要想培養心智最重要的關鍵卻正是那種吃力,費勁個感覺,而且是一種你計處心積慮想完成,又有點想規避的工作的感覺。」也因為會吃力,千萬不要又就此放棄。即使是看不太懂得書,先從頭到尾看一遍,是第一步。[225]

不論樂不樂意,我們都要拋棄把知識零碎化的習慣,重新認識並建立起新的知識架構。[236]

於是,我們會發現,這是一個人人都必須建立自己個人知識體系的時代,也可以建立自己個人知識體系的時代。[243]

人活著不就是要閱讀,要學習嗎,有什麼特別值得說的?[243]

Cheers::殷允芃:希望,在「人才」肩上

(摘自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140期2012.05)

「過去看得多遠,未來才能看得多遠,」殷允芃說。記憶是前進最重要的基礎。

在我看來,「去現場」是很重要的磨練過程,因為在現場多了觀察和體驗,感受會全然不同。



----------
你相信自己還有學習與進步的空間,
相信做的事情都對別人有利、有益,
這不是比較快樂嗎?
妳特別重視記者的「理想性」與「問題意識」,這其實是任何工作都需要的特質。為什麼格外強調這兩點?
---------
不管記者、行銷或廣告,即使部門不同,我認為一樣有2項共同的“belief”(信念)。一是我們相信自己做的事對讀者與客戶有利、有益;二是相信我們做的事永遠可以更好、還有改善空間。因為時代在進步,我們也要努力進步,然後相信未來會愈來愈好。

另外,「問題意識」也很重要。這是指在工作上,你想要解決或改善什麼問題。

有問題意識,就是有出發點。以記者來說,問題意識是「讀者為什麼要看?」如果問題意識不清楚,就變成人家怎麼講,我們就怎麼寫,卻不知道為什麼要去做這件事。

就算不是記者,做任何工作都應該有問題意識。記得福澤諭吉(編按:日本著名的教育家及思想家,被認為是明治時代的啟蒙大師)說過,即使所有資料都能倒背如流,但如果沒有“drive”,不過就是一本活字典。另外,「問題意識」也很重要。這是指在工作上,你想要解決或改善什麼問題。這drive說的就是問題意識,光是「知道」不夠,關鍵是,你可不可以利用它們解決、分析一個問題?



----------
問題意識可以怎麼培養?
----------

其實這個原則是共通的。比如要說服讀者買這本雜誌或書,最好的marketing(行銷)就是告訴讀者這可帶給他什麼幫助,而不是靠贈品或價格。任何工作都一樣,把這些問題事先想過再去做,就比較容易做對。

換句話說,這就叫做「物有本末,事有『終始』」,不是「始終」(此處強調語氣)。要先有想去的終點,才有開始的方向。如果不知道往哪裡去,你怎麼知道從哪裡開始走?




----------
未來最重要的能力是“to learn how to learn”
因為未來有太多我們沒有面對過的事,
只有不斷學習才能因應。
妳覺得未來台灣人才需要具備哪些特質?
----------
能力有4種等級。一是“to know”,就是知道答案是什麼;二是“to do”,是把事情做出來的執行力;三是“to be”,這指的是做一個什麼樣的人;四是“to live together”,是說和別人和平共處的能力,而且範圍不限於周遭,包括全世界。

除了這些,我覺得未來最重要的能力是“to learn how to learn”,要有不斷學習的能力。因為未來有太多我們沒有面對過的事,只有不斷學習才能因應。

這和我們現在的教育方式剛好相反。我們的教育都是靠考試與標準答案來決定,但未來的事根本沒發生過,又何來標準答案?得靠自己分析、歸納、找出解答,這就是不斷學習的能力。




----------
學習的能力怎麼建立?
----------
最簡單的方法,第一步是大量閱讀,借用別人的知識;第二步是自己觀察,找出問題;第三步最重要,是讓自己有時間和空間去思考,如果天天忙得要命,連和自己對話的時間都沒有,那就沒辦法學習。

年輕時認識自己很重要,然後照著興趣走,會比較happy。

工作不只是工作,而是要做你所愛,愛你所做。

只有人才持續成長與進步,才能創造企業的成長與進步。


----------
殷允芃小檔案
----------
  • 天下雜誌群創辦人、董事長兼總編集長。
  • 成功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美國愛荷華大學新聞碩士,2010年獲頒政治大學榮譽文學博士。
  • 曾任《亞洲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 Asia)駐華特派員、《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駐台記者、UPI合眾國際社駐台記者、美國《費城詢問報》(Philadelphia Inquirer)記者。
  • 曾獲麥格塞塞新聞獎、美國愛荷華大學傑出校友獎、十大傑出女青年、卓越新聞獎終身成就獎等重要獎項。

Cheers::快樂與成功,近在眼前

2013/2/27

查不到《把握現在》(The Present)這本書,沒出中文版嗎?

----------
(摘自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42期2004.03)

我們很容易就把問題想得很複雜,卻忘了最簡單的方法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以《誰搬走了我的乳酪》(Who Moved My Cheese?)一書成名的暢銷書作家史賓賽‧強森(Spencer Johnson)在他的最新著作《把握現在》(The Present)強調,生活與工作的快樂或是成功來自於「現在」,懂得把握現在、專注於當下,這其中包括了三個重要的面向:活在當下、學習過去、規劃未來。

唯有你完完全全的專注於當下,全心投入眼前的一切,你的心思才不會飄忽不定,生活或是工作也不會因此找不到著力點。

「即使面臨最困難的處境,你仍要想著好的部分,而不要煩惱不好的部分,」強森說道。其實,我們面臨到多數情境,都是好與壞、對與錯彼此共存著,端看你是如何看待這些情境。正面的思考能激發個人的信心與能量,但是負面的思考只會讓人陷入更深沉的無力感。

「人們逃避過去,只是害怕再去觸碰痛苦的記憶,」強森說道。然而,我們都忘了問問自己:我可以從過去的經驗中得到些什麼?

活在當下並不是要忘記過去、逃避過去。你無法改變已經發生的過去,愈是逃避,愈是難以擺脫。誠實面對過去所經歷的一切,重新看待過去的自己,才能讓過去的事情真正成為過去,不再成為揮之不去的困擾。

不需要對自己太過嚴厲,你需要的是學習,而不是自責。面對過去,學習過去,知道自己現在可以怎麼做能有更好的結果。這樣你才能真正的放下過去,專注於現在。

「最重要的是每一天一定要有所行動,即使只是做一件小事,都能讓你與期望的未來更為靠近,」強森說道。

「成功就是成為自己所希望的那個人,而且必須是你有能力達成的,然後持續而專注的為這個目標努力。」

壹周刊::點戲成金[徐譽庭]

(摘自壹周刊第612期2013.2.14)

我就要在這樣的框架裡加一些創意。老梗無罪,重要的是要怎麼把情節寫得飽滿,飽到讓觀眾看不到那個框架。

我看過太多一夕爆紅的人,卻像煙火碰一聲就沒了。不知道何時,老天爺就會把你的筆抽走。

商業周刊::因為大環境不佳......[何飛鵬]

(摘自商業周刊第1315期2013.2.4-2013.2.10)

許多人把我視為生涯導師,來問我許多人生的困惑。其實我自己也十分困惑,只是我羞於問人,往往自己找答案,因而摸索出自己的一些想法。而這些想法又往往與世俗的觀念差距甚遠。其中,對外部環境的關心又是最明顯的差別,因為我幾乎不考慮環境的因素。


我不考慮環境變因,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因為我個人無法改變環境,想環境只會讓自己束手無策。

不要把自己的不足、無為、無能,歸給環境。努力改善,改變自己吧!

商業周刊::與高手過招[郭奕伶]

(摘自商業周刊第1314期2013.1.28-2013.2.3)


與高手過招,無非是想從中習得江湖一點訣。這點訣,說破不值一分錢,卻得身在其中、實地下場,在時間的反覆洗禮下,才能習得;而不下場者,終究只能在門外看熱鬧。

由聚落而來的競爭力,也來自一種氛圍,即當你願意加入高手圈時,也代表一種開放的心態,你放開了自己的得失執念,而將一切眼光只往前看,從被對手超越中,持續學習,再超越。

其中,放下我執之念,最是重要;不敢與高手過招,無非是怕損及自尊心;於是,對手越弱,成功就越小。如果抱著練功夫的心態,越往難度高的市場,越能把別人的能力吸納為自己的實力,在抄襲中練習,在較勁中成長,成功的高度、持續度,也隨之增加。

於是,你的對手定義了你的水準。所以,要不要與高手過招?答案自然是百分百肯定的!

商業周刊::管結果,還是管過程?[郭奕伶]

(摘自商業周刊第1312期2013.1.14-2013.1.20)

我反省自己的心態到底是:一、只在乎結果(成績單);二、只重學習過程;三、結果與過程同樣重視?不,我發現自己是最糟糕的第四種心態:同時想掌握「表面的」結果與過程,不僅希望孩子成績好,也要看到孩子念書的樣子。

看來是家庭瑣事,管理者卻常面臨此類問題:管結果?還是管過程?

許多人堅持兩者都管;只管結果,將無法監控風險,組織也可能為達目的不擇手段。這種論述有其道理,但若未分清楚孰者為先,或只憑片面印象就對過程妄下評斷,這種管法就跟我在家的行為一樣,不僅愚蠢,還無效。

對企業來說,營運績效當然是最重要的結果,工作時數只是手段,如果一個員工能達標,那麼,出席率、工作時數僅供參考;若有員工提早下班還貢獻卓越,其高效率更值得效法。但許多管理者的潛意識中,將「工作時數(或加班)」當成測試員工態度的指標;如果座位上看不到員工,心中便開始焦慮此員是否在摸魚;打考績時,兩個績效相當的員工,那位習慣在辦公室加班的員工,態度分數也可能高些。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曾說,「時間是一種獨一無二的資源,也是最稀少的資源,」一個高效能工作者最大的特色就是,他們珍惜時間的方式。

商業周刊::用KPI管理紀律與創新如何同時兼顧?

(摘自商業周刊第1315期2013.2.4-2013.2.10)

----------
創新要成功,仰賴細節管理
點子須符合策略,能有商業模式
----------
台灣IBM公司總經理黃慧珠(以下簡稱黃):我要強調,創新也是管理出來的,innovation(創新)也必須discipline(紀律),一定得靠管理,才會有持續性的成功。

創新的點子必須符合我們策略,IBM的大策略是服務企業客戶,對客戶產生價值,你想的創新焦點,是不是能符合這個目的,演化成可行的商業模式。

-----
政治大學商學院IMBA教授李瑞華(以下簡稱李):這些活動是為做創新「造勢」,企業成長後,最難的就是刺激他創新的動力,你們會規定創新數量,很容易造成濫竽充數,量與質你們怎麼平衡?
-----

黃:我們不只規定說要弄幾個創新,還要求至少要是新台幣五十萬元以上的案子。你要能跟客戶拿到錢,才是有商業價值。

-----
李:對於領導者而言,設定衡量創新事務部的績效指標是很頭痛的事,你們怎麼設立KPI?
-----

黃:創新不只是在實驗室產品科技的創新,也有新商業模式、新服務與新興市場,分三塊,總稱EBO。新事業先做一些小規模測試,驗證後確認有商機,就會成立創新專案,指派負責人。

新事業KPI跟例行事業不同,如果要求短績效會給新事業太大壓力,所以是以有無達到里程碑來衡量。就算沒獲利,你在中間看里程碑有沒有達到,這會鼓勵創新事業的負責人做決定,讓他有信心往下走。


----------
創新要聚焦,避免太過發散
企業資源有限,只做最有價值的
----------
黃:沒有人想創新不成功的東西,要成功有很多搭配條件,在中間很多的里程碑,每一步都得檢視成功條件,是不是有道位或者走偏了。

固然越發散(越可能)有好的創意,但是,創新需要耗費精力。公司的時間、金錢等資源有限,所以IBM創新不願意太發散,一定要把創新放在我們定義有商業價值的部分,我們稱為「創新焦點」。

你會說,這樣會不會太限制自己,我不諱言,很多公司它的創意真的比IBM更有亮點,例如,IBM就沒有生產出這種東西(指桌上的iPhone),但我們會想,那是我們的business嗎?此外,就算你靠發散創新找到這些成功品,以企業擁有的資源與能力,這些成功可永續嗎?

企業公司要持續成功,不是只靠單一的成功、一個亮點,得有綿密的管理體系,這與創新是有些衝突,但這樣做是必要。

-----
李:IBM很多優秀人才,但多數企業領導者的問題是,要做新事業根本找不到適合人才調過去,這時怎麼辦?
-----

黃:你提了非常excellent(棒)的問題,大部分公司在談創新轉型,除了市場難測外,最頭痛的問題是,沒有夠創新突破(的人),能接下新興事業的主管。

這種企業要回頭想,沒有創新人才,就顯示在你的文化形成過程,沒有鼓勵創新這件事情。你有沒有提供足夠的訓練和條件給人才,還是你老是想把他榨乾,去管理現在的cash cow(金牛事業),然後,突然一下子你又要轉型成創新企業,平時的乖乖牌,你突然要求他要很breakthrough(突破)。

還有,如果老闆不授權,更不容錯,什麼事都要聽老闆,底下人要做不一樣的事業,做一點錯就被罵到狗血淋頭。容錯、授權,都是養成創新文化的重要條件。

這些企業要回頭檢視,企業文化不鼓勵創新,怎麼栽培出創新文化的人呢?

這是為何IBM要透過這麼多活動,去鼓勵創新文化,(如此)對我們來說,創新不會是壓力,反而是鼓勵。



----------
台灣名家觀點
不想處理100個爛點子,要敢取捨
----------
IBM能不斷創新,創新文化的塑造是最重要條件。成熟公司的負擔比較重,與一般新創公司做創新的條件可能不同。

創新之初,IBM將創新與企業目的做強烈的連結,所以它的創新事業是有界線的,符合商業價值才能脫穎而出,並透過獎項與innovation jam(創新腦力大激盪)鼓勵「全員做創新」,這是為創新「造勢」。

可能有人會認為IBM的限制,錯失掉一些創新,但是企業得懂得「取捨」。為了怕失去好的點子,你可能會付出處理100個爛點子的代價,而且就算真的想到如iPhone這種好點子,也不一定適合IBM去做。

此外,IBM擁有一個創新的生態環境,是因為有一整套機制在運作,例如,它鼓勵好人才往創新事業流動,並且在薪資上也給予很好的配套,這點是很多企業領導者忽略的。

商業周刊::名人電影院,給人生卡關的你

(摘自商業周刊第1317期2013.2.18-2013.2.24)

----------
給家有老小的你
黃崇興推薦《我的母親手記》
----------
過年回家,即便覺得長輩跟你講的話都很無聊,沒意義,也要耐心接話,他們只是想多點時間跟你相處,透過對話,搞不好可以解開深埋心中對父母的心結。

家族間的情感是一種互相借貸,總得盤點,藉由盤點我們更了解家族的意義,人不就是過去與未來的延續!




----------
給生活茫盲的你
梁詠琪推薦《大智若魚》
人生很美,就看要放大哪些細節
----------
即使旁人看了覺得很笨,但,大家眼裡覺得他犧牲的東西,對他來說根本不是犧牲,因為那對他而言根本不重要。他清楚自己的目標,所以他不會去想自己犧牲了什麼,而是將會得到什麼。這是個非常好的人生觀。

其實人生不是只有工作,必須要和生活找到平衡,如果只看當下的收穫,往後會失去更多。回歸生活之後就會看清楚,自己想要怎麼樣的人生。

人生其實是很美好的,看你要把哪些細節放大、哪些除掉、哪些誇張。認定目標之後,就勇往直前。




----------
給快被榨乾的你
薛雅萍推薦《逆轉人生》
每個人心裡,都要住著一個小孩
----------
只要擁有幽默感、發揮心裡最真誠的一面,就能讓事情發生改變。





----------
給無感無力的你
楊雅喆推薦《地下社會》
去相信你希望改變的事
----------
那我們應該相信什麼?應該相信我們相信的事情,相信你希望改變的事情。你會希望世界永遠有公理正義,你會希望窮人可以翻身......。



商業周刊::欲望瘦身,實踐「八分目」生活

(摘自商業周刊第1310期2012.12.31-2013.1.6)

英國作家毛姆(Maugham)曾經說過:「如果你只能接受最好的,往往也會得到最好的。」只保留心中最好、最需要的那八分,讓物品變得簡單,自己也會變得單純。不要刻意測試自己對誘惑的克制能力,盡可能遠離過去最愛的商店街。

在經歷一番「資產盤點」之後,雖然對自己擁有的東西有更具體的概念,但卻不代表你已經懂得如何發揮這些物品應有的效應,盤點甚至還可能開發你新的渴望。其實要讓你的需要變得輕盈,就是要充分利用既有的東西,在重塑的過程中找出它嶄新的價值,也會令人更加珍惜。

法國人的驕傲是「不和其他人一樣」,因此當有需要的東西,並不是往商店尋找,而是想想是否有其他物品可以替代,珍惜物品與追求時尚兩者毫不牴觸。

颶光典籍首部曲:王者之路

(到博客來購買本書)

2013/2/18

小外甥的過年讀物,給我的來電竟然不是拜年,而是我問出了第二集了沒 XDDDD

----------
2012/9/20

非常非常好看的一部小說,真好,又有一個年輕作者的作品可以期待了,等待第二集的出版 :)

----------
王者之路(上)

可是所有的「以為」就像是精緻的瓷器一樣,握得越緊,碎得越快。[77]

有話直說吧。話不是用來藏的,它們是自由的創造物,總是鎖著它們會讓人鬧肚子。[80]

過去的失敗不代表未來沒機會,是吧?[96]

人對下屬往往會有不合理的期望。[106]

但光是具有「態度」,是得不到妳想要的地位的。[108]

「我的情況特殊。」「無知算不上特殊。我活得越久,越發覺得這是人類意識的常態。許多人致力於維護無知的神聖性,甚至期望他人因此佩服他們的努力。」[111]

如果您對無知如此深惡痛絕,能昧著良心放棄幫我擺脫無知的機會嗎?[112]

一名學者應該知道不要浪費資源去重新探索已知的事實。[114]

恨意的回敬向來多於善意。[123]

尊敬就像堆肥。該用則用,自然有所成長,用得太多,只會散發臭味。[154]

人往往最難接受在別人身上看到自己堅持不改的特性。[162]

有太多人花極大的心力處理我們透過嘴巴吸取的東西,卻忽略我們透過耳朵和眼睛能吸取的東西。[172]

精挑細選的意思,就是帶著偏見的眼光。單一性的決定。在選擇要汲取什麼時,人真的能夠做到單一性的決定嗎?[172]

身體需要許多種不同的食物才能維持健康,腦子也需要許多不同的想法才能保持靈活。[172]

被瞧不起的感覺會讓人的腦子跟肚子都一樣不舒服。[173]

商人就像傭兵。唯一的差別是,商人在砍人頭時還會假裝是你的朋友。[177]

我們每個人都是許多部分的總和,而從一個人的隨身物品便可以知道他們是什麼樣的人。[181]

擔心只是浪費時間而已。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192]

缺乏安全感的標準表現就是虛張聲勢。[249]

「你沒有軍階,不可能有威信!」「威信不是來自於軍階。」「那是從哪來的?」「來自於把自己交給你的人。這是得到它的唯一方法。」[276]

害怕前進,但又不敢回到自己原本的樣子。[282]

有些時候,耗費的代價遠勝於戰利品的價值。我們獲得勝利的方法跟勝利本身一樣重要。[290]

我是耍賤,你是耍賤人。[294]

我不能活在過去。那是愚蠢的行為,...[304]

人不會因為走開而成為英雄。[327]

如果一個人不知道他該做什麼,怎麼辦?如果他甚至不知道他想做什麼,怎麼辦?[330]

人類是充滿分歧的。[338]

人在大多數事情上都是不可靠的。但如果要說有什麼可以指望他們的,就是他們的貪婪。[353]

已經發生的事則根據不同觀點而有所不同。[400]

你必須學會什麼時候要在乎,什麼時候該放手。你會明白的。當我年輕時,我也有類似的問題。但是到了最後,你會長出繭來。[404]

我們都記得美好的時光還有不愉快的時光,忘記大多數時光其實既不好也不壞,只是平凡。人們經常如此。[411]

你太年輕,被綁死不是一件好事。年輕的意義就在於趁這一切還新鮮時多換換口味。我們應該等到年紀大了,礙於脅迫時才不得不當個無趣的人。[433]

需要。這個詞對人有奇特的影響。有些人一聽到就會跑,有些人會變得緊張,但是泰夫似乎渴望聽到這兩個字。[447]

傳統,是他們用來為我們定罪的瞎子證人。那是他們裝起謊言的漂亮禮盒。[454]

人最擅長的就是只看到自己想看的![470]

有時候,最簡單的答案就是對的答案啊。[470]

外科醫生--能夠改變人的生死,是讓人很不舒服的責任。[474]

我喜歡工作。這讓腦子清醒。[475]

領袖的風格真的會影響他的手下。這些人都像是你的縮小版。[493]

難道你不覺得內心有個聲音在吶喊,像是有人跟一面大鼓被困在一起?不斷地敲,不斷地打,不斷地想要掙脫?[493]

人,被自己的情緒定義,真正的力量象徵就是自制。缺乏情緒就如同死了一般,但若人被情緒支配,就是非常孩子氣的行為。[493]

訓練是為了忘記,為了抱負,為了學習,為了理解發生的事情。[520]

能夠動手感覺很好。他終於能夠做點有用的事情。他最近覺得自己的所有努力都像是在白繞圈子。工作幫助他思考。[542]

人有時就是要做出自己不喜歡的事。[558]

你們兩個簡直是同一個門框上的兩根釘子。嚴肅、堅持,而且難拔得要命。[559]

不仔細處理契約的商人,早晚會發現身邊的朋友都變成敵人。[568]

年輕人的不成熟,是宇宙中造成改變的最大觸媒之一。[600]

太多學者認為研究只是動腦而已,但是如果不拿學到的知識來實際應用,那我們就是浪費了研究的心力。書籍比人腦更適合儲藏知識,但是書做不到,而我們可以的,是解讀。所以如果只研究,卻不打算提出結論,不如就把一切留在書本裡就算了。[600]

沒有可以相信的事情,不會覺得很難以接受嗎?[606]

難道需要別的存在,某個看不見的東西宣告這是對的,它才會是對的嗎?我相信自己依從真心的道德標準,遠比那些不敢型差踏錯,只因為畏懼報應的人所信奉的道德標準,要更為明確真實。[606]

如果沒有法則,的確有些人會為所欲為。但是您沒發現,令人讚嘆的是,即使是在有機會去傷害別人以保全自己利益時,仍有許多人選擇去做對的事情嗎?[606]

我認為我們打從內心與生俱來相信,尋求整體社會的進步對個人而言是最好的選擇。當我們給人類一個機會時,就會發現人性是高貴的,而這份高貴不需要任何神的旨意,原原本本就存在。[606]

他學會讚美必須發自內心,但絕對不可吝嗇。[618]

當人們覺得世界一切無恙時,我們會感到滿足,可是如果看到一個洞,我們便會急急忙忙要去填補它。[627]

他們的確很小心眼,但是那都是無知人的小心眼。我不會瞧不起他們。我瞧不起的是操縱他們的人。[627]

生病時反而會想起自己是活著,讓人為了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而奮鬥。當疾病結束後,平凡的健康生活會顯得美妙無比。[658]

快樂會過去的,而且通常很短暫,所以我們花在享受的時間遠短於渴望它的時間,[658]

----------
王者之路(下)

生先於死,力先於弱,旅程先於終點。[833]

死必會來,死會來到我們每個人身邊,但是生命會先到來。珍惜它。死是終點。可是旅程,是生,這才是重要的。[836]

事情向來沒有表面上那麼慘。[844]

無論你去哪裡,都能找到會濫用權力的人。[892]

沒有絕望的空間。絕望是奢侈品。[1013]

有心人的蠢是無心人的聰明。後者仰賴前者,卻也利用前者,而前者誤解後者,希望後者其實比較像是前者。它們的遊戲只是在偷走我們的時間而已,一秒一秒地流失。[1022]

所有的衝突基本上都是因為經濟而起啊。[1025]

藉口是事情發生後提出的說法,理由是發生前提出的說法。[1025]

藉口是一個人聲稱卻不相信的說法,理由是你真正相信的。[1025]

「說些讓人聽不懂的話跟機智不一樣。」「那機制應該是怎麼樣?」「靈巧地說話。」「那靈巧是什麼?」「我想應該是在對的時間說跟做對的事情的能力。」[1092]

一個故事必須引起另一個人在腦海中的想像,才會活過來。[1099]

說故事的人的責任不是告訴你該怎麼想,而是給你思考的問題。我們太常忘記這一點。[1099]

人們在故事裡找到他們想要找的東西。[1099]

犯錯很有趣啊,讓生活變得新鮮。如果我們隨時都是對的,那會變成什麼樣?[1106]

我一個故事接著一個故事說下去,像是一袋袋塔露穀堆疊起來,準備儲藏過冬。我會快就會用它們來製造薄餅,塞在書頁之間。[1114]

隨時自省,永遠不要變得如此確定,或是高傲到不願意尋找真相。[1124]

損失可以是榮譽的。如果損失能夠帶來學習經驗。[1160]

人性就是想要得不到的東西。[1163]

可是只要限制妥當,軟弱可以偽裝堅強,就像如果沒有地方可以逃,懦弱可以偽裝勇敢。[1214]

每個人的結局都一樣。差別是選擇的道路。[1240]

總要有人先開始。總要用人上前一步來做對的事情,因為那是對的。如果沒人開始,就沒有人能追隨。[1247]

人為了保命要不擇手段。只要有機會,就要把弱點變成強項。[1262]

有時候,必須要把建築物拆了,才能搭建起更牢固的建築物。[1333]

商業周刊::用KPI管理人治與法治比例如何拿捏?

(摘自商業周刊第1314期2013.1.28-2013.2.3)

了解設立KPI目的,目的比較宏觀偉大與抽象,目標則是具體達到目的的方法,企業設定KPI只重視目標管理,例如每年要成長30%,忽略了目標管理背後,要有目的管理,例如成長的意義到底為了什麼。所以常見企業設定KPI時往往只見目標不見目的,導致目標達成了,目的卻沒有達成。

商業周刊::八分滿幸福學

(摘自商業周刊第1310期2012.12.31-2013.1.6)


人氣歌手蕭敬騰,吃兩碗20塊滷肉飯就很滿足
「我本來就沒有!多的就是賺到」
----------
「找到最愛,讓我問了消費的渴望,以及無窮盡的抱怨,」他說。找尋到生命中最喜歡的事來做,也是一種忘了外界誘惑的方式。


暢銷作家苦苓走過低潮,享受兩坪小房間
「看穿事物本質,由奢入簡一點都不難」
----------
想像自己是一隻蟲,需要的東西也急速降低,在山裡過生活,盡量讓自己處於越簡單的狀態越好,所以他慢慢的開始丟東西,「這裡少一點,那裡少一點,發現生活品質也沒比較差。」這番體會,讓他學會了過「減法生活」。回到家,開始檢視自己的生活,「我希望擁有的每一件東西都是必需品。」

他認為,現在人習慣過「加法生活」,要擁有很多東西才安心,但多了一個東西就是多了負擔與煩惱,你要擔心它,怕它丟掉、弄丟,而且多了一個之後就會一直想要多,要更辛苦工作賺更多錢去得到,然後要不到的時候又更煩惱。「其實我們真的沒有必要擁有那麼多。」


設計師毛家駿脫離精品圈,開起老物商店
「No logo讓生活更簡單有滋味」
----------
欣賞不一定要擁有!

生活用品就應該是每天都要能用到,而不是擺著好看而供著,那就是一種浪費。

老件是存在很久的東西,放在空間中,空間就有了溫度,自然你就會想在裡面待得很久。並不會花很多錢,就可以得到滿足。


小吃教主舒國治,日搭11路公車喊幸福
「你喘不過氣,因為要圖那份錢」
----------
在台灣,做人確實不易。但若能看得清事物的本相,看得透人生的幾縷原委,看得淡過日子的難度,則萬事其實一點也不複雜。

心智圖活用術

(到博客來購買本書)

這本書是心智圖創始人東尼.布贊(Tony Buzan)寫的。
-----

有效率地解決問題必定會涉及到雙方面某種程度的妥協。妥協在工作上就是一種需要技能與技巧的協商。[45]

----------
如果能將自己從目前遇到的問題中抽離出來,那麼將對你走出困境很有幫助。你不妨先散個步,讓腦袋裡的思緒清楚再回過頭面對原來的問題。

羅馬有一句諺:「走路就能解決問題。」這代表一個人如果想解決心中的疑問,最好能將身體暫時離開膠著的問題面,藉由出去走走,結合新鮮的空氣、溫和的運動與來自自然界的啟發,就能創造出許多驚奇。[45]
----------

知識讓人更有自信,如果你對自己所知道的事感到有信心,他人也會對你有相同的信心。[75]

做計畫時免不了會有在最重要時刻,卻遺失某些記憶想不起來的經驗。如果一個人過度工作,腦筋很可能連最簡單的事都記不得。[76]

知識的累積與管理,是每家成功企業必備的利基,它使公司在面臨對手威脅或環境驟變時,能順暢、有效能地應變。[87]

開始找工作時,首先要決定的不只是自己能從這份工作上得到什麼,而是要有心理準備,你可能會在工作中有所妥協。[91]

老闆都希望可以找到積極進取的人,他們希望團隊裡的人可以為自己的困境找到出路,而不是做什麼事情都要依靠別人的幫助或提醒。你必須好好選用自己與人溝通的語言,讓別人對你產生「主動」、「能解決問題」與「愛好工作」的感覺。要善用自己的語言,並且真心說出你想說的話。[99~100]

----------
無論是個人自我的改變或公司結構的基本改變,進化的過程所得到的結果對人們來說都是正面的。

堅守底線、拒絕改革進步,只會讓工作變得無趣、單調,甚至你會感到工作索然無味、毫無成就感。

相反地,若能持續發展與改進,無論在執行的時候有多麼痛苦或煩人,結果還是會讓你進步與成長,你也會因此得到更多的人生經驗,也能不斷地探索自我。[101]
----------

「科技」一直以來都被視為是企業界瞬息萬變的原因之一。然而實際上應該是人們對改變與進步的包容力,才可能催化科技的進步。[112]

那些成功的企業,就是可以讓消費者信任的企業,因為顧客很容易就會習慣、喜歡它們。顧客不希望自己是被命令的,他們希望握有主控權並因此得到滿足感。相對的,公司得到了珍貴的回報,因為他們瞭解顧客真正的需求。藉著改進公司策略的觀點,就能滿足消費者的各種需求,自然增強了彼此之間成熟有利的關係。[112]

改變是生命過程的一部分,而人們面對改變的態度將決定他是否會在其中勝出。某些人並不願意面對改變甚至會選擇忽視,或者只是強迫自己認識它、接納它;而有些人則視改變為生命力的重心,改變則會為樂於改變的人帶來了嶄新經驗與機會。[114]

永遠都要加強自己的技能,也要懂得改善自己擬定的制度及做事方式。[119]

「傾聽」與「說明」兩者並重。[121]

對人與想法都要表示關切。[121]

有問題就有解答。[127]

危機能激發行動並刺激創造力。[127]

危機會讓你破除不經思索就行動的惡習。[127]

問題的解決方式,常來自我們意想不到的地方。[128]

在處於有問題的過程中,要隨時開放眼睛和心胸,並且廣納建言。[128]

最頂尖的領導人就是那些有各種遠見並能將這些想法做出最好連結的人。愈能在各種關係中鼓勵良好溝通的人,就愈能成為一個好的領導人。[130]

使命要明確--讓員工們深信他們是為了共同目標在努力,而不是不明究理的執行個人任務,如此員工的態度會更積極正面。[136]

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這種情況:管理者知道自己想要的結果,卻無法和員工達成有效的溝通。若一件工作成果不如預期中的好,很可能是上對下的工作指示不夠清楚。[137]

大多數的經理人總是不客氣的批評員工卻又吝於讚揚,然而千萬別小看正面回饋的重要性。「讚揚」的好處在於能提升團隊士氣,給予成員自信把眼光放遠並做出更大的成就。千萬不能低估正面回饋的力量,即使團隊成員犯了許多錯誤,也要試著找出可做為借鏡或學習的地方,讓這些好的面向可以被汲取、保存為經驗庫,作為成員們日後改進的基礎。[139]

大致而言,「害怕失敗」比「失敗本身」更可怕,也會為企業帶來更難以估計的損害:這表示一家公司及其員工不願意冒險進取。一家無法承受風險的公司,永遠無法走在前端或成為業界的龍頭。這是因為冒險儘管有它的風險,但那種從失敗中學習的能力,是每個成功企業成長與進化不可或缺的動力,也是每個卓越的企業人士得以勝出的原因。[140]

把焦點放在個人或團隊的優缺點,會讓人感到你是對事不對人,而且並非只是負面地挑剔大家的表現。這會為你贏得尊敬,並且能幫助你在未來激發成員最好的一面。[141]

如果你能教導成員克服對失敗的恐懼,他們就會因此被激勵並且更加自動自發願意自我管理。他們各種正面的想法會交互作用、效果加倍並且能因此培育出創意的溫床。也許有時候一個看起來很有可能成功的解決方法,表現出來的成果不見得很好,但放手一試比起不敢面對挑戰或改變而卡在原地動彈不得的惡性循環來說,面對挑戰還是擁有許多正面積極的想法。[142]

知識管理的主要目標就是累積並適當傳播知識,讓公司上下各階級的每個人,都能立即得到他們想要的知識。[143]

----------
假如你內心已有不斷改進的準備,那麼當老闆說他不欣賞你的想法時,你就能用比較平靜的口氣請教他更具體的反對觀點。

如果你老闆是真的不喜歡你的主意,那麼就別鑽牛角尖,放手讓它去。如果你沒有這樣的胸懷,只會讓自己一直覺得難過與緊繃。讓精力放在其他事情上,試試能否得到更好的反應。[175]
---------

---------
英國與歐洲目前的文化,都是將焦點放在揪出過失與更正錯誤,所以下意識裡,我們看事情的眼光就會有負面的傾向。當我們的注意力專注在某件事時,我們的腦子就會以此為指引或想法,人們因此只會習慣性地注意到自己的錯誤、缺失和弱點。

因此,在人們內心的自我對話(self-talk)中,正負面思考的比重約為1:15,負面思考遠高於正面。[177]
---------

但生命是拿來活的不是拿來逃避。...不是每個我們遇到的挑戰都能過關、成功;但換個角度想,如果你能積極、務實地面對她,並盡已所能去做,你就算是成功了。[178]

分心就是你的心思持續地被其他事情所吸引,這是因為人總是會把眼光放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如果你的工作定義不清楚或缺乏引導方向,你的腦子就會沒有焦點,你會把時間花在「好的」事情上,而盡量不去做那些討厭的事情。[215~217]

商業周刊::舉重若輕的領導[王文靜]

(摘自商業周刊第1310期2012.12.31-2013.1.6)

舉重若輕,也是我對戴勝益先生的感覺。戴先生演講,絕無冷場,隨手皆故事,故事皆能成理,他非常幽默。他有一句名言:「複雜的問題,用複雜的方式處理,是學歷;複雜的問題,用簡單的方式處理,是能力。複雜的問題,用幽默的方式處理,是魅力。」

餐巾紙的背後:一枝筆+一張紙就可以解決問題+說服老闆&客戶

(到博客來購買本書)

作者在2008年出版的《餐巾紙的背後》,是這個主題的第一本書,在2012年先後出版了《一句話配一張圖,再複雜都能說清楚》和《展開餐巾紙》。這個主題的書都是在說明如何使用簡單的圖像來協助思考和表達。

雖然,作者強調無須高深的繪畫技巧,不過像我這種手殘的,真是一個簡單的紅蘿蔔都畫不出來。所以,您如果跟我一樣的話,認真地建議您去買《小朋友學畫畫》這本書來練習。我沒在開玩笑喔,《小朋友學畫畫》這書本來是要買給我女兒看的,不過最後是我自己在照著書的步驟畫一些簡單的圖像 XDDD
----------


----------
正文
----------
做生意說到底,就看你怎麼解決問題。[11]

----------
視覺化思考的過程--分解動作

觀看=蒐集+過濾
觀察=選擇+歸類
設想=看到沒有出現的東西
展示=清楚呈現你的想法[42~45]
----------

「簡單」的相反並不是「複雜」,而是「精細」。[106]

視覺化思考最厲害的地方在於釐清事情的能力,把複雜的事情變得比較容易理解,但這意思並不是說視覺化思考都跟簡化有關。視覺化思考真正的目的是把複雜的事物視覺化,而不是簡化。因為重點在於呈現,不在於簡化。呈現的圖示簡單俐落、精緻細膩、還是繁複龐雜,完全取決於對觀眾與其對主題的認知基礎而定。[106]

圖表呈現想法的能力,遠遠超過文字:圖表讓想法變得明確易懂且便於記憶,也提供了一個可擴充意見的框架。[223]

----------
如果一張圖還需要解釋,是否意味著這個圖不夠好?既然「一張圖勝過千言萬語」,何必還要說明?

當然不是。一張好圖不見得完全不需說明,但必須「能夠說明」。要明確傳達含意,一張圖起碼得有個標題。當然,有些簡單的圖表一看就懂,但牽涉許多複雜資料和含意的圖表,不可能完全用圖形來代替文字。利用圖形的部份,純粹是看在圖形更容易呈現的特性。[223]
----------

一句話配一張圖,再複雜都能說清楚

(到博客來購買本書)


作者在2008年出版的《餐巾紙的背後》,是這個主題的第一本書,在2012年先後出版了《一句話配一張圖,再複雜都能說清楚》和《展開餐巾紙》。這個主題的書都是在說明如何使用簡單的圖像來協助思考和表達。

雖然,作者強調無須高深的繪畫技巧,不過像我這種手殘的,真是一個簡單的紅蘿蔔都畫不出來。所以,您如果跟我一樣的話,認真地建議您去買《小朋友學畫畫》這本書來練習。我沒在開玩笑喔,《小朋友學畫畫》這書本來是要買給我女兒看的,不過最後是我自己在照著書的步驟畫一些簡單的圖像 XDDD
----------



----------
推薦序
----------
圖像是簡單的、是直白的、是幾乎不必在文字中打轉讓你更迷糊,是全面的、是整體的、是容易讓人快速明白的。[13]

-----
結合了圖像與語文兩種能力,這至少改變了我們大腦裡的兩個迴路:

一、我們想事情,再也不至於看大不看小、看外不看裡。大方向可以從圖像去解構,小細節則可以看語文去填補。整體來說,混合兩種方法去拆解一件事情,理解的速度會加快許多。

二、表達事情前,能先在腦中構思畫面,把大方向抓出,講出來就更有條理。更好的方式,就是邊講邊搭配圖片,...。一方面自己腦裡的圖像思考畫面強化了自身語文表達力,讓自己抓住大架構;而另一方面展示圖像的同時,你的語文又回頭強化你展示的圖像,真是雙槍齊發![13]
-----


----------
正文
----------
過度使用、誤用和濫用語言都會造成廢話,可以說任何會妨礙我們傳達想法的話都是廢話。廢話不只無聊(雖然它們大多很無聊),也不只帶來刻意的誤導(雖然它們確實常常指鹿為馬),它真正的殺傷力在於會使我們著魔於文字中,誤以為自己了解自己的想法,其實卻不然。[17]

文字失靈時,思考也會失效。不管文字有多美好,要發掘、描述、解決當代的種種問題,光靠文字絕對是不夠的。[17]

廢話就像一把滑動式的量尺,刻度的一端是資訊爆炸,中間是資訊匱乏,另一頭則是資訊不良。[18]

資訊爆炸的那端代表大腦被太多廢話所淹沒,以致於無法回想有用的資訊。太多知識湧入,我們別無選擇,只好讓多數訊息左耳進右耳出。[18]

廢話有時候代表的是我們身邊圍繞著許多令人眼花撩亂的文字,但這些詞語卻一點意義也沒有。[20]

量尺另一頭的廢話代表有時候「知道比不知道還要糟糕」。當細節大量湧入,扼殺了理解力,我們反而會接收到不良的訊息。聽越多,知道的反而越少。[20]

一份有用的地圖必須要能顯示三件事:目前所在地(它必須提供足夠的細節讓我們判別這裡值不值得待下去)、更好的目的地(必須提供足夠的細節讓我們判定那地方是不是真的吸引人),還要清楚標出兩地之間的路徑(必須提供足夠的細節確保我們不會迷路)。[22]

這是廢話真正的危險之處:在這些凌亂紛雜的文字包圍下,沒多久,我們開始只顧著扯開喉嚨喊叫,不僅不再傾聽其他人的聲音,也不再傾聽自己的話語。很快地,我們的想法就會被拋在腦後,或甚至根本不再有任何想法,只在意聲音有沒有被聽見。[25]

作為思考工具,圖像的歷史比文字還要悠久。事實上在遠古時代,早在任何文字出現之前,視覺圖像是我們唯一的一條路。[26]

最能激起孩童學習心的方法是什麼呢?就是讓他們的全副心智都能享受學習的樂趣。[34]

我們都知道圖像作為學習工具的力量有多大。還沒開始學習閱讀前,大人就教小孩子畫畫,但隨後圖片便消失不見。教育體系發展至今,已相信圖片就像腳踏車的輔助輪一樣,只在學習運度的最初階段有用。一旦學會寫字,就該摒棄圖畫。大錯特錯。圖像也是我們思考的一部分,它能夠指引方向、帶領我們前進。正是因為能「綜觀全局」,我們才知道自己前進的方向。圖片不是輔助輪,它其實是腳踏車的前輪。[37]

文字可以用來描述所有事物,但那並不代表它就是最好的方法。[40]

但是「會使用文字」與「妥善使用文字」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不管語言有多美好,它同時也是最容易被濫用的一項技巧。[41]

廢話可能是因為用了太多贅詞、也可能是選錯字眼,更可能是濫用了語言。[41]

這就是現代人面臨的真正問題:太多的文字以太快的速度進攻我們的大腦,而其中有意義的幾乎微乎其微。[49]

從多年來的商務會議和簡報經驗中,我學到一個基本法則(而且有時經驗還很慘痛),那就是事前花越多心力去準備,聽眾或讀者就越容易(而且更有動力與興趣)理解你的訊息。換言之,如果你的想法值得對方花時間聆聽,那你就更該在事前投注心力準備。[58]

如果我們越聽越無聊,通常是因為說話的人講得太複雜,把我們搞得一頭霧水。這代表他不是沒花時間簡化自己的想法,就是根本不知道自己在想什麼。[59]

發現自己聽得霧煞煞時,首先要自問這些話語背後是否真的有具體想法。一個人會把話說得高深莫測、玄之又玄,通常是因為他想隱藏自己腦筋裡一片空白。[59]

我們的闡述方法規規矩矩地一路從引言到結論,但因為文字缺少各點之間的地圖,我們常常走著走著就迷路了。[100]

文字是抽象的、概念的,同時也是大腦記憶事物的最快方法。了解文字的意義後,我們可以用它們召喚腦中的想法、畫面、感覺和記憶。和他人用同一種語言溝通時,文字可以提供幾近完美的效率。只要排列方式正確,就可以用最少的字表達最精準的意義。[152]

但在文字的驚人效率中也存有重大缺陷。如同所有的抽象事物,文字就定義來說,即代表它與象徵的食物間存在著顯著的差異。如果連我們都無法肯定自己口中說的「東西」是什麼意義,或用文字和別人溝通時心裡充滿了猶疑,這系統就發揮不了作用。[152]

由於文字的抽象性,即便我們說同一種語言,其中還是存在著廣大的詮釋空間。[154]

要補充脈絡有兩種方式,一是加入更多文字,或者也可以後退一步,加入圖像。[154]

名稱是語文心智給予人物、地點和事件的簡稱代號,...有了名稱,我們就不用時時在腦中記住事物的完整描述。作為文字型態的替代品,名稱實在再美好不過。[175]

將腦中的文字名稱轉換成圖像(或者將圖像轉換成文字)會改變我們的思考模式。當我們聽見一個名字時,會想進一步了解它有什麼特色;如果聽見兩個名字,就會想知道兩者有什麼不同。[176]

一段歷史也像是一份清單,只是上面列出的不是名字,而是事件。[189]

如果聽見具有因果關係的一組事件順序,我們就畫流程圖。把事件中角色的互動(或組成元素)畫出來,潛藏的因果關係就會有一個鮮明的形象。[193]

「去蕪存菁」的意思是先用想法中的基本要素吸引別人注意,勾起他們的興趣後,就可以繼續補充必要的細節。[211]

想法的開始總是紛雜,我們自己都很難記住這些雜沓的思緒,更不要妄想別人會有興趣一一探究。為了確保我們真的完全理解自己的想法才和他人分享,必須先把想法蒸餾過一遍,留下最純粹的精華--也就是我們真正的目的,以及對其他人的重要性。[212]

想要「開門見山說出重點」,必須這麼做:在探索想法之初,所有浮現腦中的念頭都一定得捕捉起來,一一考量。在這個階段,我們無須保留,思緒應該如洪水般奔騰流竄;但等到要與他人分享時,紛亂的思緒是我們最該避免的。[213]

細節、反論、變數、可能導致失敗或意外的因素--這些都是想法的關鍵,但首次傳達時不需要提到這些。如果我們的想法精華夠生動,就能爭取到足夠的時間,讓聽眾繼續聽下去。[214]

長久以來,研究人類心智如何理解世界一直是屬於心理學家和認知科學家的工作,不過近年來也有許多神經生物學家和行為經濟學家帶著全新的工具加入研究行列。這些學者在比較紀錄後,發現許多答案最後可以歸納成一個共通的規則,那就是面對新事物時,我們總會不由自主尋找熟悉的相似點。[226]

新事物會帶來壓力。因為陌生,我們容易手足無措;不過一旦在新事物上發現熟悉的特點,我們的大腦就會放鬆下來,因為經驗會告訴我們該怎麼應對。圖文式構想也可以利用這一點,只要在突然產生的新想法加上一些熟悉的元素,就會容易為人所接受。[226]

我們對熟悉的事物產生的反應是好是壞並不重要;無論如何,熟悉感都能帶給我們某種程度的安心。[227]

雖然馬斯洛提出了許多重要的理論,但讓他理論變得具體生動的都是別人。他的成就還包括了發明「工具定律」(The Law of the Instrument):「如果我手上有鐵鎚,所有東西在我眼中都像釘子」。[230]

要改良一個想法,讓它變得更進化、更完善,方法就是在出現創新突破的靈感後,用漸進式的方法逐步修正。事實上,改良想法的過程本身就需要兩個改革性的步驟:第一個改革性步驟是內化:為了確保想法不只是靈光一現,而是可以經過圖文整合思考後變得具體生動,我們必須自己將它改良到接近完成。接下來的第二個改革性步驟是外推:為了確保別人能接受我們的想法,我們必須留下一些未完成的部分,讓他們自己去補充發揮。[243]

就進化這件事來說,我能做的都做了。我完美修正了自己的構想,向你示範重點,並把所需的一切材料通通交給你。...內化/外推這兩個步驟讓我的想法變成你的想法,而且變得更好、更完善。...這就是許多簡報無法成功的原因:我們精心設計好的簡報,卻沒有預留空間給聽眾,讓他們加上自己的想法。既然他們無法自己改良想法,自然也無法全心參與。[245]

當我們改良一個想法時(不停重新檢視、修改、再次考量、多方嘗試時),獲得改善的不只是想法,還有我們的思考能力(以及聽眾的思考能力)。認真考量直到想法變得完整,會使我們與想法之間產生一股連結感,而這連結感也會反過來改變我們與想法;在想法獲得改善的同時,我們的思考能力也跟著更上一層樓。[246]

「完整」不代表完美。「不插電」歌曲會受歡迎不是沒有原因的,我們能夠聽見歌曲修正的過程,比起在錄音間裡完美錄製的音樂,我們通常更相信他們。[246]

第一,事實不會改變(從古至今,人類一直不停想方設法地要「拍照」、分享「照片」),但要實現這些事的機制不斷改變(「相機」這個概念不會有停止進化的一天)。第二,如果你希望想法能夠長久留存,就要把最後幾個步驟留給使用者完成。[247]

有什麼方法比提供觀眾必要的框架和工具,然後讓他們自己去完成改良更好呢?其實我們都很熟悉這個概念,童年時,相信很多人都喜歡玩連連看的遊戲。在著色書裡,最吸引人的不是那些美輪美奐的圖畫,而是必須親手完成的畫像。各點間的順序已經有人幫忙標示好了,我們只要自己動手連連看,畫出隱藏的圖案。連連看最棒的部分在於,它讓我們覺得自己是這張圖的主人,而且不需要任何繪畫技巧就能完成。[253]

如果一個想法能夠保持開放,容納相反意見、涵蓋不同論點、考量各種限制,它將變得最為具體生動。[260]

美國爵士年代最受大眾喜愛的作者費茲傑羅(F. Scott Fitzgerald)在一九三六年的《君子雜誌》(Esquire)中就曾寫過:「所謂優秀的頭腦,就是要能在思考兩種截然相反的想法同時維持運作的能力。」圖文式構想就是如此:透過展現相反的想法,讓原本的構想變得更清楚、鮮明。如果原本的構想已經很周全完善,那麼說明其侷限並不會造成任何傷害;相反地,只會讓我們的想法變得更強大。[261]

即便在爵士年代,這也稱不上什麼創新的理念,只是用不同的方式重新闡述一個存在已久的概念。這個概念可回溯到兩千多年前的中國古老經典文學:《易經》與《道德經》。這兩本著作博大精深,其中提到天地萬物的本質都可分為陰與陽兩面,而這兩個截然相反的特質必須相輔相成才能獲得圓滿。[261]

模式一直都在,只是需要有人反向思考,將它發掘出來。[269]

----------
阿舒勒(Genrich Altshuller)出生於一九二六年,曾接受過蘇聯海軍的工程與飛機駕駛訓練。二次大戰爆發時,他分派到的任務是審閱蘇聯軍隊提出的專利構想。他的桌子上推滿了成千上萬的新點子,漸漸地,阿舒勒發現有些模式不斷重複出現。

戰後,阿舒勒檢查他的筆記,將龐雜的內容去蕪存菁,歸納出「創新思維的四十條守則」,每一條都是利用特定方式檢視問題,而且全都高度仰賴圖像。這些創意思維的重點包括:

* 分割:看看將一個物體分解成不同部位會出現什麼結果。
* 非對稱性:如果一個物體本來是對稱的,把它變得不對稱會出現什麼結果。
* 合併:將相似的物體合併在一起會出現什麼結果。
* 通用/普遍性:將單一物體運用在多種功能上會出現甚麼結果。

總歸而言,阿舒勒以這四十條守則作為基礎,發展出一套他稱為「TRIZ」的工具。雖然TRIZ本身的理論性極高,但阿舒勒地基本概念十分簡明扼要:發明新東西最好的方式不是妥協,而是想辦法容納所有功能。

想了解阿舒勒完整的四十條守則,請參考網站:triz-journal.com。

TRIZ是俄文「創意問題解決理論」(The 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的縮寫。要將TRIZ正式應用在問題解決上,需要高結構性的研究方法,並嚴格遵守理論過程,所以很難應用在非工程的環境中。[275~276]
----------

圖文整合思考迫使我們同時使用圖像和文字,藉此顯現事物間隱藏的關聯,帶來創新的想法。[277]

如果你有一個複雜的想法,光靠嘴說是沒用的。[300]

如果我們表達的方式能引起別人學習的興趣,他們自然就會願意學習;如果我們分享的方式能勾起別人了解的慾望,他們自然就會了解。[312]

一個老闆的真正職責在於掌握公司願景、執行和營運各層面的複雜性,但同時間他也要擁有簡化事物的能力。[313]

一個組織的規模只要超過兩人就很容易變得複雜。在科學界中,這個現象被稱為熵之定律(law of entropy):所有事物都會自然進入混亂狀態,在不知不覺中出現越來越多的細節、特點和議題項目,因此我們需要一個人專門負責清除的工作。[313]

讓高牆倒下吧

(到博客來購買本書)

老公的小外甥,大了,清出一批書給我,這是其中一本。

商業周刊::他們,把零碎時間變黃金

(摘自商業周刊第1312期2013.1.14-2013.1.20)

----------
老爺大酒店集團執行長沈方正
蒐集200筆小吃名單,用開會空檔嘗美味
----------
沈方正認為,看任何事物前,要先放棄原有價值觀或成見,「去想想為何會這樣?這裡面就有很多很好玩的!」

「這個東西不會直接轉換到工作運用,可能是在多年以後,透過一些細節,轉化出來。」沈方正說。

這兩、三年,升任執行長以來,越加忙碌的他,自己的時間越來越少,讓他更覺得抽時間吃小吃的必要,「現代人都是快速、消費導向,常會變得無感。但,對生活有感非常重要。」這也是讓他持續走下去的重要力量!


----------
奧美台灣董事總經理唐心慧
下班孩子睡了,持續7年早上陪她說故事
----------
從Eason很小時,兩人就用大人語氣對話,包括說故事,「這也是提早訓練獨立思考的模式,」她說。

搞定你小孩》作者史坦堡(Laurence Steinberg)在書中闡述:「『優質時間』或『親子時光』,不是花多少時間與子女相處,而是你們在一起做了什麼。」沒時間的唐心慧正是他的信徒。


----------
下班後最佳建議:學語言
外語達人親授4招,擊退3分鐘熱度
----------
增進聽說力的網站
1. Australia Network - 由澳洲新聞網設計的英文教學網站,透過連續劇的方式,模擬商業與生活英語。另有文字檔可供參考。
2. VOA Learning English - 此為美國之音廣播電台(Voice of America)的網站,播報速度較慢,可輕鬆聽懂。
3. 10 Minutes Lessons - 提供各領域專家錄製每節長度約10分鐘的課程,包括商業、電腦、教育、科技、藝術、音樂、體育等。

增進閱讀與寫作力的網站
1. BBC News - 網站上不只提供了世界各地新聞,也有商業、健康、科學、娛樂等主題是議題的整理。
2. English-Zone.Com - 有許多生活常見圖表與資訊,透過圖片記憶,加強學習效果。
3. 4hb.com - 提供近600種商業書信範本,可以說幾乎涵蓋了所有商場上生意往來的信件情境。
4. CDLP - 這是主要在推廣成人教育的網路雜誌,採用的英文難度不高、適合廣讀,主題分成工作、家庭、學校、法政、財務等11項。

學英文和減肥一樣,要開始不難,重點在於持續,並讓它變成一件有趣的事。

天空的囚徒

(到博客來購買本書)

我們這兒幾乎就跟告解室一樣,守密是最重要的職業道德。[35]

我常覺得達爾文根本就搞錯了,事實上,人類的祖先是豬,因為每十個人模人樣的傢伙當中,至少有八個是豬腦袋。[38]

不創新,就等死。[44]

山珍美味就像花樣年華的女孩兒,不懂得趁機品嚐的話,那就是笨蛋了。[68]

人常常忘了,這世上並不是所有人都那麼卑劣的。[70]

沒有人會跟以前的自己一樣的。[70]

在我們的內心深處,始終不曾變回以前的自己,我們只是回憶著從未發生過的事而已。[70~71]

我阻擋的是真相。[74]

人一旦徹底絕望了,歲月就會開始往前飛奔,空虛的日子也會逐漸麻痺了靈魂。[92]

瘋子通常都認為發瘋的是別人。[99]

咱們這一生,做什麼是都可以原諒,就是不能說實話。[103]

別人繪聲繪影,我們心有定見。[103]

所長先生倚著辦公桌,笑容可掬。費爾明心想,動物園裡有一種毒蛇也是這副德行,但是那種毒蛇只會吞噬老鼠。[114]

英雄已經太浮濫。我這個人,根本就是個不折不扣的懦夫。不過,至少我有自知之明,而且我也願意承認。[124]

「下地獄算了。」「我早就在地獄了。來根菸吧?」[126]

您如果連一個小說家都信不過,那您還能相信誰呢?[129]

我這輩子也不會拿任何人的生命去打賭,雖然您根本不夠格做人,歸為甲蟲類還差不多。[130~131]

您好好睡一下,就算睡個一年也無妨,沒有人會想念您的。[131]

您說話算話啊?拜託,您這話怎麼不早說?這會讓人對您完全改觀的。[132]

乾脆把這個月當作滿足各方要求的「慈善月」好了。[135]

所有報紙一向如此,刻意閃避事實,彷彿說了實話就會要了他們的命。或許他們真是情有可原。那則新聞充斥著似是而非的內容,以及被刻意忽略的細節。[172]

好好休息吧,我的朋友。天堂還可以過一陣子再去,但地獄已經容不下您了。[175]

迎戰威權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它出手之前,我們率先主動出擊。[181]

我不屬於任何黨派。而且,在我看來,國旗根本就是臭得要命的彩色抹布,我尤其受不了的是,有人居然披著國旗,嘴裡唱著國歌,另外還加上慷慨激昂的愛國演說,我聽了就想吐!我常覺得,這些人如此熱中政黨活動,簡直就跟被趕牧的羊群沒兩樣。[185]

您不需要信仰上帝就可以告解。這是您個人和良知之間的交流。這樣會有什麼好損失的?[188]

過往已經無法改變。所以,我決定隱藏事實真相。[213]

您的父親和許多經歷過那段苦日子的人一樣,他們把所有傷痛往肚裡吞,什麼話都不說。因為他們沒有那個能耐,他們惹不起任何黨派和強權。您如果在街上和這些人擦身而過,甚至看不見他們。他們隱忍了那些年所受的苦難,任憑自己在生活中慢慢腐蝕,就為了讓您這一代的年輕人能夠活下去。您千萬不要批評您的父親。您沒有那個權利。[214~215]

說謊高手都知道,最能為人採信的謊言,就是避掉重點的事實。[218]

我父親跟某些人一樣有個習慣,總是喜歡以格外誇張的笑容壓抑號啕大哭的欲望。[219]

我一旦打算要增胖,長肉的速度連一個男高音都比不上。[237]

命運不會挨家挨戶來敲門,我們得自己去找![237]

為什麼我總覺得您心裡藏了話沒說,還不是只藏了一半,而是幾乎都藏起來了?[246]

因為城市都是沒有記憶的,必須有個像我這樣的人,一個思路清晰的智者,才能延續城市的生命。[246]

連自己的妻子都無法信任,這是什麼樣的丈夫啊?[252]

你們倆是在下面挖到石油啦?拜託,快點上來!有工作等著。[252]

您要知道,新娘禮服就跟潛水服一樣:穿上之後可能不太好呼吸,但是最有趣的部分就在您要把它脫掉的時候。[281]

男人就是這樣,就跟天竺葵一樣,看起來好像已經可以丟掉了,結果又活過來了![283]

我看過很多豪門富少爺,口口聲聲說自己對老婆有多麼死心塌地,好像老婆是聖母一樣,後來,只要妖精一出現,這些男人溜得比狼狗還要快哩![284]

男人就跟街上賣的烤栗子一樣:剛買到手的時候,熱騰騰、香噴噴的,可是,妳從紙袋拿出來之後,馬上就變涼了,接著妳就會發生,大部分的栗子裡面都爛掉了。[284]

男人常常就跟小孩一樣。[285]

人呢,總有一天會發現,青春一去不回,就像一列火車,早就已經開往好遠的地方了,您知道嗎?[292]

用圖解來思考 : 讓你輕鬆筆記、企畫、解決問題

(到博客來購買本書)

這本書是朋友在台北市圖書館借的書,借給我,過新曆年的四天連假可以看。
----------

在有限的空間中使用圖解,除了可以幫你過濾掉多事項,還有助於思考「事情的本質」。[44]

這裡說的象限圖,就是能夠把縱座標與橫座標整理的圖。將縱軸與橫軸交錯,再把各個項目分配到四個象限中,就能整理自己腦中的想法,還能找出自己過去沒有想過的事物。[46]

有一種方法可以把想到的點子具體化,就是分類與分解。分類與分解,可以從抽象的主題找出具體的切入點。[50]

----------
找出看不到的現象,畫象限圖

簡單來說,象限圖就是用橫軸與縱軸整理的圖。把各個項目分配到由縱軸與橫軸組成的象限中,就能整理出問題點,或是在看到空白時得知思考上的疏漏處理,或是從整體的分布狀況中,找出原本沒有看出來的走向或特點。

重點是,在繪製象限圖時,縱軸與橫軸要設什麼衡量標準。二者的標準間不能有直接關聯,必須要各自獨立。[68]
----------

----------
同樣重要,就畫並列圖

如果有多個要素或群體同時存在,而彼此之間沒有關聯,就可以用這種圖(並列圖)表示。

在畫這種圖的時候,為了讓看的人能夠既理解整體、又理解局部,因此除了常見項目或特殊項目外,要盡量控制在最多六項就好。[72]
----------

----------
表達共通點,就畫重疊圖

如果有多個要素或群體存在,而某個要素或群體與其他要素或群體部分重疊的話,就畫這種圖。

為了易於理解,要素或群體的個數,最多不要超過四個。如果超過這個數量,會變成只能在夠大的空間中畫得鬆散一點,否則圖解起來反而會變得難以理解。

在畫這種圖時還要注意另一個重點,就是重疊的部分,兩個要素或群體之間一定要是有意義的共通部分才行。如果各要素或群體間根本彼此獨立、沒有共通的部分,卻因為畫成重疊比較好看,就那樣去畫,反而導致混亂或錯誤的理解。

如果沒有共通的部分,就要用個要素或群體間並不重疊的「並列」圖呈現。[74]
----------

多個要素或群體,而其中一個要素或群體完全成為另一要素或群體的一部分時,就畫包含圖。為了易於理解,要素或群體的個數,最多不要超過四個。[76]

為了呈現出多個要素或群體間的關係,可以用箭頭或線條把它們連結起來。雖然畫法不難,卻能呈現寫成文字時難以馬上理解的複雜內容。[78]

如果有多個要素匯集到一個要素之上,就可以畫這種圖(匯集圖)。好比有多個原因造成一項結果,或是有多個要素彼此影響,而對一種現象帶來影響時,可以用這種圖。[82]

圖解就是像這樣,把原本眼睛看不出來的事情,變成眼睛一看就能瞭解。這一點,是圖解的一大特徵。[88]

如果是經過多個階段逐漸變化,或是有特定程序的事物,我們就畫流程圖來整理、表現出事物從一端逐漸往另一端(目標)的樣貌。[94]

不只考慮眼前的事而已,也考慮未來的狀況;這麼做往往可以讓我們知道「未來有這樣的事情在等著」,或是「就算這次的事情不順利,最差的狀況下,也只會怎樣、怎樣而已」等訊息,讓我們從狀況不明的不安感中解放出來,情緒上不再那麼緊繃。[96]

無論在工作或在個人生活中,時機都是決勝關鍵,重點是我們能否用最少的時間,換取最成果。[114]

高橋流簡報

(到博客來購買本書)

這本書是提出高橋流簡報技巧的創始人「高橋征義」所寫的第一本關於高橋流的書。我自己沒採用過高橋流的簡報風格,不過網路上看到很多簡報都採用高橋流,所以很有興趣地把書找來看一看。

----------

一般來說,人類並不擅長記憶毫不相關的大量事物,但反之只要列出綱要就能記住。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認為,難以記憶的心智歷程,其實是由於前後關聯性太低的緣故,高橋流因為能夠輕易確認投影片的前後銜接關係是否恰當,所以能因應發表需求,調整出適切的綱要。[20]

----------
高橋流在下列這些情境中,特別能發揮效果:
* 短時間的簡報
* 廣大的會場
* 寬大的投影螢幕
* 眾多的聽眾
* 聽眾對簡報內容的領域不甚瞭解

相對的,若簡報情境不具這些特性,就不太建議使用高橋流。例如:
* 冗長的報告
* 狹小的會場
* 狹窄的投影螢幕
* 很少的聽眾
* 聽眾對簡報內容的領域相當熟悉[24]
----------

從聽眾的角度來看,巨大的文字若用了沒有美感的字型,就會讓人一點都不想看;甚至外表醜陋的話,內容也許還會被認為很淺薄;加上因為高橋流本來就容易被當成是玩笑般的手法,所以更需要釐清定位。也因此,請無論如何一定要用好看的字型。[32]

當投影幕的放置位置不夠高時,投影片的下半部就可能會被遮住;因此在製作投影片時,最好先預留下方五分之一的空白空間。這麼一來,就算會被遮住也無所謂了。[36]

專有名詞和形容詞等單詞,只要一個就夠了。當然,敘述內容時,有時候需要以整句話來表達,但相對的,並沒有必要在一張投影片內放入多個句子。在這裡向大家推薦的方式是,首先將多個句子分割成單句,再考慮是否能分割成更短的單位,或省略多餘的詞彙即可。[42]

簡報能夠傳達的資訊是很有限的,光靠簡報很難說明複雜的內容。既然簡報只能傳達淺顯的內容,更深入的部分就需要從簡報以外的管道來傳達,簡報的定位也只在於幫助尋求這樣的契機而已。對於簡報,能先以這樣的結論來看到會比較好,而高橋流簡報也是以這樣的看法為基礎,所實行出來的必要手法。[44]

簡報最後的結尾很重要的。雖然不至於「結果很一切都好」,但如果最後成果是好的話,就會讓人覺得整體都很成功;相反的,最後總結不夠紮實的話,不管開頭有多棒,也不會留下良好的印象。[50]

要注意是否將同樣的東西寫了兩次,或者同時寫了相反的東西。只看局部投影片時很難注意到這種情況,所以要從整體流程中確認。[54]

最早響應高橋流並加以嘗試的是mala所撰寫的「高橋流簡報作成工具」(http://la.ma.la/misc/js/takahashi.html),透過網頁瀏覽器,就能簡單地做出高橋流投影片。[118]

商業周刊::決戰下班後,成功者過的跟你不一樣

(摘自商業周刊第1312期2013.1.14-2013.1.20)

內有老闆與同事關注眼神的企業文化氛圍纏繞,外有台灣特有的責任制禁錮,讓很多人都陷入:準時下班顯得很不專業的迷思。但,獲得《日本經濟新聞》社頒發「年度女性獎」的作家小室淑惠,卻提出另類思考:「『六點下班』是一種能力,表示你:上班時間內,能用最有效率的方法,把事做完。」

以《筆記女王的手帳活用術》作者Ada表示:「工作跑的是馬拉松賽,而不是百米短跑,蓄積能量才跑得久。清楚目標,轉念起身就不會有罪惡感。」

下班五小時,工作與睡眠以外的時間,未來,將會是最重要的黃金戰場分野。小室淑惠說:「『六點以後的時間』不是用來追進度,而是增加自己長進的資源。」

我們無法決定上班的內容,但卻可以豐富下班後所做的事!而你與同儕競爭力的分野,可能就是從此開始。

他們讓自已持續的心法不難,就是:找到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深度投入,就算每天只能做半小時,只要不懈怠,這些事,一定會給予你超乎意料的投資報酬率。


----------
星展銀行台灣區總座陳亮丞
一週健身三次,變出「二十六小時人生」
----------
心理學研究證實,當人離目標越接近的時候,力量特別強;離開的越遠,力量越弱。因此,當把目標變成數個階段的小目標時,才會產生「再努力一下,就快要達到了」的動力,這也是陳亮丞克服游泳長度撞牆的模式。

「現今社會工作型態永遠是一件接著一件來,NO/OFF的切換來自心態,工作專注才有效率,人才會自在,才會進入正循環。我始終相信,壓力和休閒是可以並存的,」陳亮丞強調。



----------
御盟建設總經理邵永添
睡前寫日記,工時少3/4事業做更大
----------
「有主見才能寫出有主張的文章,」「寫文章能讓你不會人云亦云。」邵永添指著鋼筆筆尖說,文章來自筆觸,筆觸雖只是一個小點,卻可讓人天馬行空思考,視野不再只盯住眼前的一、兩步。此外,常寫文章也會讓人多愁善感,「感性的人容易做夢,是做事業最重要的動力!」



----------
旺宏電子總經理盧志遠
每晚看歷史書,借鏡前人救活一家公司
----------
管理,就是「認識自己」和「認識環境」,像王安石變法,用意雖好,「但他沒有清楚認識當時的環境,導致失敗。」他認為,讀歷史最有用的,是讀前人失敗的歷史,「成功的故事,我們不容易學,看失敗的原因,卻能拿來替自己借鏡,做自己的警惕。」

對盧志遠來說,要度過低潮的判斷,也和讀史鍛鍊的眼光有關。「當低潮時,數字是落後指標,光看數字做決策,不行。」如,要精簡單位時,每個單位都會說自己賺錢,誰是明日之星?誰是問題兒童?誰去誰留?必須要像歷史一樣整體考慮。要讀懂人,讀懂形勢,這些資訊都不在財務報表裡,都是歷史告訴他的事。

2013年1月21日

這樣圖解就對了!:培養理解力、企畫力、傳達力的20堂圖解課

(到博客來購買本書)

其實,條列式寫法存在著很大的缺點。因為條列出來的各項目,所占的比重大小被視為相同,而且,條列式寫法無法清楚了解各項目彼此之間的關係。[21]

用條列式寫法彙整資料時,無需思考架構與關聯性......等因素,只要把各個項目列出即可,實在不大需要用到頭腦。如果是習慣這種條列式寫法,甚至會有一種危險,那就是可能對各種事物,變得失去自己深入思考的能力。[22]

要圖解某件事物的話,必然不得不對它進行深入的分析與思考。什麼與什麼之間存在著緊密的關係?什麼與什麼之間有著因果關係?什麼與什麼是對立關係?什麼與什麼是包含關係?哪個項目的重要性比較高?......等,需要檢視的面相非常多。相較於條列式寫法而言,是相當棘手的作業。[22~23]

為了繪製圖解,必須全盤掌握事物架構,自然而然會讓人對事物深入思考。...原本覺得圖解只不過是表達的工具,不過,試著實際繪製之後,卻發現思緒在腦中清楚整理,之前沒想到的點子不斷地湧現出來。[24]

圖解,就是陪著自己一起成長、持續進步的思考與表達工具。[29]

我們有誤會的權利、犯錯的權利,也有深入思考的權利。[29]

圖解,是一種存在著「刺激進步」與「激發溝通」裝置的思考工具。[31]

當然,藉由圖解溝通,包括自己和參與討論者,也都能跟著圖解一起成長。因此,如果你完成一張圖解之後,請試著以它為主題和其他人討論。[31]

圖解中真正必要的,一是思考各個要素間究竟是什麼關係,二是思考個要素的權重究竟有多大。...請大家記住一件事,那就是圖愈簡單,愈能發揮傳遞訊息的功能。[34]

大部分的事物,都有所謂的上層概念存在。把它找出來的話,包含關係便能變得更清楚,更容易理解。[35]

不過,如果用方框的話,傳遞給人的印象會變得比較剛硬。依據心理學的研究,似乎人在看到有稜有角的東西時,比較容易緊張;但是,面對圓形的東西,比較不會有敵意。所以,無論是人類或動物,小時候都長得圓滾滾的。各位應該沒看過長得方方正正的嬰幼兒吧?據說,這也是人類在自然界中為了自我保護、不受攻擊,所以才如此演進。[38~39]

一般而言,成為領導者的必備條件之一,是能以一句話表達事物本質的「文案力」。使用圖解,訓練設定關鍵字和下標題的文案力,是邁向領導者之路的重要過程。[56]

當我們在讀一本書或看報紙時,如果以內容為素材進行圖解,藉由結構化與立體化的方式理解內容,這也有助於掌握內容本質。在製作商業文書時也是一樣,不要寫成文章,改以圖解呈現。如此一來,問題的結構應該在圖解的過程中就會浮現,讓我們能以鳥瞰的方式理解整體。[63]

不過,如果不是想要表達比例或變化,只是單純傳達數值的話,與其使用圖表,直接列出數據的效果會更好。[71]

人很容易被插圖的意象牽著走,變得無法深入思考。所以如果一開始就使用插圖的話,常常會導致整個邏輯理論失焦。我建議各位,在搭建架構、建構細節的階段,避免使用插圖。等到全體架構都已完成之後,再依圖解的製作目的所需,點綴一些插圖。插圖的優點是容易傳達意象,但是,換個角度來看,也很容易導致讀者因此產生先入為主的觀念。這一點,我們應該要特別留意。[71]

作者的想法也可能會出錯,或者也有可能作者的想法雖然正確,但是,自己卻無法贊同。也應該會有人提出比作者更好的想法。因此,閱讀一本書時,千萬不要有「作者說什麼都對」的想法,而要抱持「與作者平起平坐對話」的心態,甚至比作者更高一層地位,以作者的想法為素材,提出自己的主張才對。我認為,閱讀的終極目標,並非「正確理解作者的想法」,而是藉由作者在書珠提出的想法觸發思考,進而「獨立思考,擁有自己的主張」。[78]

將條列式文章做成圖解,訣竅在於刪除多餘的旁枝末節,萃取關鍵字就好。大膽刪除多餘的部分,就能畫出一張容易理解的簡潔圖解。圖解的初學者很常犯的一個毛病,就是想在一張圖裡面,塞進所有的要素,導致在架構設計上走進死胡同,或者繪出一張錯綜複雜的圖。所以,請各位在剛開始練習圖解時,將繪製的重點放在「畫出一張以自己的頭腦就能理解的簡單圖解」,而不是「做出一張正確又詳細的圖解」。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儘管放心,大膽將旁枝末節全部刪除吧![84]

----------
* 在比較兩件事物時,不要只做對比,要仔細推敲兩者間的關係。
* 要圖解條列式寫法的資料時,刪除全部的旁枝末節,抽出關鍵字即可。
* 不要輕易地在圖解中使用插圖。非用不可的話,要在完成圖解後才加上去。
* 與其投注大量心力於提高圖解的完成度,不如想辦法從完成後的圖解好好思考。[93]
----------

不要把原文中的詞彙原封不動拿來使用,要把它轉換成連自己都容易理解的語言。如此一來,才能更清楚看到問題的本質。[97]

所謂的圖解,就是把對方的世界轉換成自己世界的一道手續。在別人的勢力範圍裡打仗,肯定吃敗仗,所以要把對方從他的地盤拉到自己的地盤來。不為對方的思考所惑,用自己的頭腦思考,這才是圖解的基本。[97]

如果繪製出來的圖解,複雜到超出自己的理解能力,或知識能力無法解讀時,直接修改圖解,反而容易走進死胡同。所以,萬一遇到這種情況,建議各位還是乾脆一點,重新在畫一張吧!把所有的文字都轉換成自己能充分理解的詞彙,圖解到自己能充分理解的水準之後,再開始重新思考看看。不懂的事物,無論再怎麼苦思,結果還是不會懂的。繪出一張超出自己理解能力的圖,並沒有任何意義。[99~100]

請大家記得一件事情,那就是看起來既複雜又龐大的圖解,並不見得是一張好圖解。簡單易懂,但包含著許多重要意義的圖,才是一張好圖解。[102]

圖解,是借用別人說的話,親手建構自己想法的一種過程。所以,別人怎麼說,最終並沒有太大的意義。以別人說的話作為觸媒,整理出一番自己的想法,才是重要的事情。[107]

無論是對什麼東西有興趣,最終都可能擴及到各種領域。[111]

試著用一些新的組合方式來分類的話,可能會浮現出原本想都沒想到的新點子。[116]

所謂的創造,就是把異質要素結合在一起,說不定能夠產生新的想法。[116]

就像在水面上滴一滴水,會產生一直擴大的波紋一樣,加進新要素後,圖的狀況也會產生變化。有時候,新創意或新發現便會由此而生。[116]

我們在讀一張圖時,通常注意的焦點是「圖的本身」,而不是「圖以外」的地方。但是,在進行圖解思考時,針對圖以外的部分,也就是空白的部分進行思考,這也是重要的技巧之一。[116]

----------
「填空」這種手法,也能應用在製作會議資料上。

會議時,若是準備的資料太過詳細,很容易讓會議的討論焦點一直拘泥在小細節上面。所以,不妨省略細節部分,做一張稍微留白的圖。

如此一來,與會者較能集中針對大架構進行討論。另外,也可能會因為想要在空白處填上什麼,由此開始波紋(影響力)愈擴愈廣,可能因此激發新的想法或是解決問題的好方法。

腦力激盪(brainstorming)時,也是一樣。如果沒有任何素材或草案輔助、一片空白的情況下,即使委婉開口邀請與會者:「關於這個主題,無論想到任何事都可以說出來」,大家的腦子裡通常還是無法憑空產生任何想法。如果能在與會者面前,以圖解方式呈現素材或草案,大家就比較容易構思新想法。不過,如果是用文字寫成的草案,光是想要讀完就夠累人了,很難繼續引發愈擴愈廣的波紋效應。

不過,如果我們做的是一張有許多空白的簡圖,應該就能引發熱烈的意見討論,也能更容易進行腦力激盪。也就是說,善用適度留白的會議資料,能夠產生熱烈的討論。[117]
----------

「圖案」能讓人只看一眼就能夠掌握整體,所以具有「整體掌握」的效果;「數字」具有能和其他事物相比較的特性,因此有「比較」效果;「文字」能擴張人的想像空間,所以具備「想像」效果。[122]

我想建議的是,結論,最好能放在圖解的下方位置,才能夠加清楚易懂。[122]

與條列式寫法不同;把資料繪成圖解,就能思考彼此間重疊的部分以及空白的部分。畫成圖解,有助於思考更深入,腦中浮現新想法的機率也增加。這也是圖解的好處之一。[126]

但是,工作現場最需要的不是分析現況,而是提出「如何解決問題」的方案。思考要能達到這個境界,才算是能在職場上發揮實用效果的「有用圖解」。[136]

在繪製圖解時,先從自己的經驗出發,將思緒系統化、泛用化。完成這一道作業後,再重新將系統化的思考,應用在自己熟悉的事物。在這兩道作業後,圖解才能真正內化,成為自己的一部分。[147]

重要的詞彙用較大的粗體字呈現,修飾用的子句或形容詞......等,則以較小的字體,如此一來,能夠賦予圖解文字富有抑揚頓挫的語感,讓讀者更容易看懂。[202~203]

在整張圖裡的重要詞彙以粗體字表達,所以,給人一種強而有力的印象。以字體的大小、粗細與底線表達,讓文字富有抑揚頓挫的語感這一點,是非常值得我們好好學習得一張圖。[203]

如果遇到把所有的資訊彙整在同一個區塊內會顯得太複雜的情況,或是如此做會使整體失去平衡感的情況,就可以像這張圖一樣,在表達整體架構後,把其中一部分抽出來另行圖解,就能表達整體與部分的關係。[204]

想要在文章摘要裡展現自己的個性,沒有相當程度的寫作能力,是不可能辦得到的事情。但是,如果是圖解的畫,即使沒有刻意展現個人風格,也會很自然而然表達自己獨有的個性。也就是說,相較之下,圖解比文章更能表達個性,更容易突顯自我風格。所以,圖解,是一個利於自我表達的有效工具。圖解表達如果能成為自己的專長,很容易表達自我、展顯個人風格。[208]

請各位記得,採用不同的關係--對立關係、包含關係或重疊關係,會讓論點產生巨大的改變。如果各位和人爭論,當對方提出對立意見時,只要用包含的架構對他說:「你的反對論點是在我框架裡的一部分。」那麼要辯贏這場辯論就容易多了。[221]

有些人認為太常做圖解,可能降低寫作力;不過,事實上,圖解能顯出文章的邏輯問題。所以,在寫文章前或寫完文章後,以自己的文章為素材,試著做一張圖解,這也是一種訓練寫作力的重要方式。[227]

寫文章時,很難能夠運用「暫時先保留」的這種技巧,一般來說,寫文章時只要遇到弄不清楚的地方,當場就會卡住。實際上,寫文章很難發生「不懂的地方暫時先擱著,跳過去繼續往下寫」這種事情。但是,由於已先完成圖解的整體架構,所以細節部分即使有不明之處,也很容易暫時先留白。就算有少數一些空白的地方,也不至於對整體有太大的影響。空白之處,等到弄懂之後再補入即可。因此,在圖解的過程中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暫時先將該處留白也沒有關係。[237]

我們讀一本書的最終目標,並不是了解別人的想法,而是擁有自己的想法。[238]

所以,我認為與其要求完全了解別人,不如以目前能夠了解的部分做為素材,將它們當成自己「目前這個時點」想法的基礎,進而具體表達出來,這才是更重要的事情。[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