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2日

NLP超強溝通術:激發自我、完美溝通、成就未來

(到博客來購買本書)

----------
NLP是取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第一個字母的簡稱,稱為「神經語言程式學」。

N就是「Neuro」,大腦的運作,意即我們如何用「五感」(視覺、聽覺、身體感覺、嗅覺和味覺)感覺、思考的意思。

L是「Linguistic」,也就是「語言」。除了我們平常所說的「話」,也包括「非語言」。所謂非語言是指「表情」、「動作」、「姿勢」、「呼吸」和「音調」等,不是以語言表現的情報。

P的意思是「Programming」。意指存在於每個人腦子裡的行動與情感,也就是所謂的記憶。

NLP就是「根據五感與語言的體驗,建立程式,決定行動」,著眼於從原因(原本的體驗)演變成結果(目前狀況)的過程。[23]
----------

----------
意識無法一下子捕捉太多的情報
「無意識」另當別論,但「意識」是無法一下子捕捉太多情報的。

這是因為我們利用「意識」捕捉事物,比較容易集中注意力,做出必要的行為。

因此要是不限制腦子一次捕捉的情報量,就會像舊電腦一樣容易當機。

意識只會在意自己所聚焦的事物
因為無法一下子捕捉太多情報,所以會聚焦於想捕捉的事物上。

應該說,只會在意自己所聚焦的事物。[30~31]
----------

我們的大腦無法理解「否定句」,也許用無法想像來形容比較適合。就算叫你:「不要想想白色與粉紅色的貓熊」,大腦也會自動想像「白色與粉紅色的貓熊」,因此以「不能做OO」或是「XX不太好」來表現的話,大腦反而會記住OO和XX的部分。[33]

我們平常無意中說出口的話,其實蘊含著力量。[34]

我們習慣以「當事者」的立場來看待像是愉快的記憶或開心的事,這些隨時都想回味的感受;相反地,面對不愉快的回憶就會以「旁觀者」的立場來看待,如此才能忘卻不愉快的回憶。[47]

明確地訂立目標與成果是很重要的,不單只是流於語言的表達,而是能夠具體地想像。[48]

目標與成果一定要用肯定句來表現。不要使用像是「最好別做~」等否定句表現。譬如,「想消除疲勞」和「想變得有活力」,這兩句話或許聽起來感覺一樣,其實呈現出來的效果大不相同,後者才適用肯定句來表現事物。[48~49]

達成目標與成果的主語,一定要用「我」來表現。[49]

地圖不等於疆域
我們所見所聞、所感受到的情報,其實於事實有所出入,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主觀意識,而且這樣的主觀意識因人而異。若能明白每個人對同一件事物的認知和感受都不一樣,便能促進彼此良性溝通,取得共識。[51]

「傾聽」不只是聽對方說什麼,也會對對方所體驗的世界產生好奇。除了言語上的溝通,也會接受對方的思維和世界觀,才能讓對方敞開心房,打開話匣子。[56]

----------
語言是體驗的「刪除符號」
我們是經由「想像」和「體驗」,化為「語言」表達出來。

與人溝通時,腦中會邊浮現「體驗」(或是想像)邊說明。

一旦將體驗化為言語,就會刪除許多情報
雖然「體驗」裡涵蓋了許多情報,但透過「語言」只能表現出一部分,因此溝通時,情報往往會被「刪除」(省略)。[59~60]
----------

----------
溝通的成果取決於接收到的情報量
就算說的是同一句話,接收一方所接收到的訊息和認知也不見得一樣。

若想確實地將內容傳達給對方,需要多一點的情報。

因此溝通的成果取決於接收到的情報量。[62]
----------

我們往往會憑個人的主觀意識來看世界,然後極端地表現出來。因為想法有所偏頗,以至於情報遭到扭曲。[63]

首先,說話者會發生省略情報(=刪除)、憑個人主觀意識曲解事實(=扭曲)、將所有事物都以一個範本來表現(=一般化)等情況。也就是說,將體驗翻譯成語言時,會漏失許多情報、扭曲事實以及抽象化。[66]

----------
然而不經意地「提問」,其實隱藏著能夠左右對方意識的力量。

當別人像我們「提問」時,我們的腦中會出現什麼樣的狀況呢?

因為意識只能聚焦於一件事上,所以當別人提問時,意識會針對提問的內容,思考如何回答。

意即,「提問」扮演著左右對方意識的前鋒要角。[71]
----------

重要的不是滿腦子只想著自己要說什麼,而是要想想該怎麼做,才能增進對彼此的瞭解。[72]

贊同對方的「信念」、「明確的想法」和「價值」,是很高明的跟隨手法。因為和對方的中心思想有所共鳴,更容易建立良好的關係。[85]

「停頓」具有能夠填補腦子空白的特質。因此不是連珠砲似地說個不停,而是稍微停頓一下,讓聽眾喘口氣,整理一下思緒,才會對你接下來的話題產生興趣。[94]

若想讓對方更容易理解你想表達的事,除了表達時主詞要明確,更要懂得靈活運用主觀與客觀的立場來表達。[95]

同樣一件事,只要換個正面的說法,便能讓對方覺得自己受到讚美。同樣地,只要改變對事物的看法,便能將束縛自己的「缺點」變成「優點」。[128]

個性太頑固的人,是無法順利進行「換框法」的,因此平常就要養成由不同角度看待事物的習慣。[131]

「狀況換框法」是指將會引發某種特定行為的狀況,改變成讓這行為能夠發揮功能的狀況;「內容換框法」則是在不改變狀況的原則下,說些對當事者而言,有著肯定意味的話語。[132]

----------
聽到別人問為什麼,就會開始思考藉口

聽到別人問:「為什麼?」時,我們就會本能地找藉口。

意即無關乎別人問些什麼,就是會想辦法找理由。

而且因為音調和口氣的關係,有時候還會讓對方有種「被斥責」的感覺。[152]
----------

----------
「不會否定」對方的提問法

「為什麼?」這句話,不僅會讓對方找藉口,也帶著一種否定對方的語氣,這點一定要注意。

先認同對方的存在,再聚焦原因與過程。

不是問對方:「為什麼?」(Why),而是問對方:「怎麼了?」(How),這是讓彼此溝通起來更順利,促進人際關係更和諧的要點。[153]
----------

----------
雙綁法則
現在要喝茶嗎?還是待會兒再喝呢?

這是誘導對方怎麼選得是同樣內容的表現方式。乍看之下好像可以選擇,其實只有一個選項,但對方卻能順理成章地接受。[188]
----------

----------
突然聽到印象深刻的旋律,便會想起關於這首曲子的回憶,喚醒那時的情感。這和一聽到連續劇主題曲,就會回想連續劇最後一幕的道理是一樣的。

這就是藉由「五感接收特定情報和行為」引發「某種特定行為和記憶,或是情緒與衝動」的一種條件反射。

譬如我們看到紅燈會停下腳步,看到字會想起字的讀音和意思,啣根菸就會點火的道理是一樣的。

在NLP中,像這樣下意識地連結「情報」(刺激)和「反應」(情緒),使其產生效用的過程,稱為「設定心錨」(anchoring)。

為了引發什麼,從外在給予刺激的行為,好比「扣板機」(trigger),標記內在反應的開關,稱為「心錨」(anchor),然後引發內在反應的動作,就稱為「啟動心錨」。[210]
-----------

-----------
設定心錨時,首先要回想和現在感受到的情緒一模一樣的過往經驗。像是過往的歡樂時光、充滿幹勁的時候,或是努力不懈的時候,總之任何狀態都可以。

隨著狀態和情緒達到顛峰,呼吸會變得和緩,雙頰放鬆,臉上泛起笑容,感覺身體起了變化,確實地「進入狀態」(instate)。

然後在「進入狀態」的情況下,設定心錨。

如果沒有類似的情緒經驗,用想像的方式也可以。[211]
-----------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