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1日

非寫不可,不寫會死──寫作.創意.旅行與人生的50問

(到博客來購買本書)

也就是說,不要把「工作」這個概念放到事情上,反而要以「遊戲玩樂」的態度,面對眼前的事,重點就在「態度」的轉變,態度一變,就沒有喜歡不喜歡的問題,因為眼前的每件事,都變成了妳喜歡所以才去做的事。[28]

創意是一種發現與提升的過程:發現不同的角度,提升不同的視野。我分了三個層次:創意(站在原點看新的可能)->創造(站在新的點上看無限可能)->創世(在無限可能的點上,看最好的全觀版本)。[34]

至於時間壓力,其實這也是一種訓練,有時時間愈急迫,愈容易成為創意的引爆觸燃點,就像鍋子高壓加熱,到了沸點,水就突然滾了一樣,善用壓力就好了。[39]

任何的藝術表演形式、任何的作品,重點不在作者的技巧好不好,經過訓練,每個人都可以寫小說、每個人都可以當作家、每個人都可以寫文案,問題在於能不能看到事物表面背後的意義。[45]

一個有創意的人,隨時隨地都在想,眼前這樣東西,還有沒有其他那些可能。[46]

創意就是:你如何詮釋你所看到的電影、書、接觸到的人、眼前發生的事。[46]

一個真正的創意人,絕對不是一個被動的消費者或抱怨者,就像知名創意人包益民說:「沒有懷才不遇這件事。」創意人永遠是個樂觀的生產者:當他看完電影,就可以產出另一部電影;喝完一杯好咖啡,不是想明天還要再喝一杯,而是會不得不趕快把一段詩、一首曲子、一篇文案寫下來。[47]

所有的快樂、刺激與興奮,有時必須建立在危險、風險、不安全感之上,講極端一點,沒有風險的事根本就沒有創意可言,如果你沒有面對不安全或風險的勇氣,就沒有資格談創意。創意本身要有很大的膽量,沒有時間去擔心或害怕。[55]

如果一棵樹長大後,會回頭對當時的小苗樣貌感到羞愧,那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嗎?它應該要感謝自己曾是個不畏風雨的小樹苗,感謝那一段生命奮鬥向上的青澀歷程......知道每一段過程都是完美的,都是必要的,即便將來老了,枯了,樹葉都掉光了,它還是會感激過去的、現在的一切。[90]

這就是生命的歷程:春天要回頭謝謝冬天的安靜儲能,夏天要謝謝春天的希望發芽,秋天要謝謝夏天的盛日活力、冬天要謝謝秋天的能捨內修--要感謝每一段獨特生命的意義。[90~91]

其實,你的可變性比你的老師多很多,因為三十歲以上的人要改變是非常困難,比移動一棵大樹還困難,與其花時間與老師、學校體制對抗,還不如揣測他們到底要什麼,然後把他們所需,融入你自己的創作計畫中。省下對抗的時間,快速完成他們要求的其實一點都不難,一個有創意的人,會把必須做的事(比方學校的事、謀生之事)納入自己喜歡做的事之間,無論利用創作空檔、生活空檔,或是從自己的創作中裁剪出對方要的,都不會占用太多時間。也就是說,只要你涵蓋面夠大,應付誰並不是難事,這是最兩全其美的,而且他們也會認為你是最棒的學生,把資源與機會給你--把學校的事降到5%,其餘的95%拿來滋養你的創意能量庫,你只需以些許能力就可以滿足學校要求,還可以保有更多實力去張牙舞爪,發展你自己的特色。[98~99]

在限制以上搭一個高水平的舞台,不會抵觸限制,但也不會失去創作的自由度,這才是最高竿的創意。[99]

作家會像是一個殉道者,你必須要往自己內在裡挖索,然後再去把這個東西分享出來,這就是為什麼有人形容,寫作事一種「癮」。一旦你開始養成了寫作習慣,要戒就很難,所以應該很少聽說作家想辭職或轉行,大多是其他行業跨行當作家。[106]

出書當作家幾乎是每個人的夢想。[107]

分享是不怕受傷的,就像你在別人面前痛哭流涕也不會覺得醜態百出,那才叫真正的分享。[108]

我認為每個人都可以是作家,只要在你的生命裡,因為你很認真地經驗每分每秒,淬出一些獨特的看法與收穫時,你只需透過技術就可以把它寫出來,它會變成很重要的分享點,這個分享點會讓你的生命版圖變得很大。不要小看一本書的出版,暢不暢銷已不是關鍵,有時候它會帶來好幾個對你生命非常重要的人,或是帶來非常重要的機會,只要幾個,你出版這本書就值得了。[108~109]

如果你想寫書只是為了要經歷創作過程,那麼寫日記就好了,但你若真的想分享給更多人,我會說「勇氣」很重要,包括面對自己更深、更黑暗、更脆弱、最真實的勇氣,那勇氣是你在自我認知上極大的顛覆,像是一場死亡。[109]

我每寫完一本書,那個「當時寫書的我」就死掉了,新完成的書脫離我獨立地活著,兀自勾搭很多我不認識的人,並同時跟那些人聊了起來,甚至有很多讀者寫信告訴我,這本書就是在找他、寫他、對他說話、與他談情。我在辦新書發表會時就像在辦告別式,「那個時候的我」就是結束了,書出版之後,我就蛻變成一個新的人,進入新的生命紀元。就算之後有讀者寫信或媒體記者跟我說他很感動,我心裡並不會因此感到驕傲或得意,因為感覺他是在講別人,我只是「當時的我」的後裔而已。[109]

所以我不會回去看我的舊作,偶爾在上媒體時會翻出一些片段來談,我從不戀棧過去,我眼前只有現在與未來。就像太空梭到每飛一段航程,就要陸續把燃料艙一截截往外丟,每丟一個,才會變得更輕衝得更快,但這個不用了的燃料艙,對後進者會是很重要的導引,別人可以因為你的真誠分享,引發一連串新的蛻變過程。[109]

其實藉著出版分享是不會受傷的,即使有人在批評你,或是你寫出來的東西,他批評的也不是現在的你了,現在的你已與當時寫作的你不同了,這就是為什麼有人說「寫作」跟「靈修」這兩件事根本是同質的。寫作是靈魂的禪修,禪修是靈魂的寫作--每寫一本書,就是一次大生大死、死而新生的過程,無論最後出版與否,你都已經完成了一次:孤獨淬鍊自己深度的工程。[110]

就好比「創意人」一樣,作家也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以觀察、書寫、分享為核心的生命動力。我自己就是如此,即使是一年都沒寫作,我還是永遠活在「剛出版完一本書之後、即將要寫一本書之前」的狀態。[111]

透過書寫,我找到了療癒的藉口,安身立命的出口。[112]

書一出版,就有它自己完整的生命和獨立的能量運轉。[112]

一個人能不能出書,和他的決心、意志力、紀律、行動力有很大的關係。[113]

就像是嬰兒在母親肚子裡已經九個月了,不能永遠在裡面無限期地長,必須要有一個分娩期,時間到了就不需要再利用母體給他養分,就是要專心地、全力地被生出來--暢銷小說家史蒂芬.金的比喻很有趣,他說:「我認為完成一本書的初稿,即使是長篇作品都不應該超過三個月,時間久了,故事會變得很奇怪,就像從羅馬尼亞公共事務部寄來的快遞,或是短波廣播受太陽黑子影響一樣......寫作時,你正在創在自己的世界,你需要房間,也需要門,但你更需要有關門的勇氣和決心。」[114]

除了關門的決心,還需要有開門的勇氣--當書寫完,如果不是有非常大的自信把作品送出門,非要等到完美不可,那麼很有可能會等到七、八十歲都無法出版。只要你認知到前段生命的精采,不是由後面的生命所能評量的,只要確定自己在有限時間內傳達到最好,不必對自己要求太嚴苛完美到無法出手,就像母親不可能等到孩子會跑會跳時才生出來。讓作品先發表出去,它會帶來各方的迴響與資源進來,這樣的回饋與交流,再把你下一部作品的水位推到更高,也會讓你離心中的完美越來越近,但如果第一部作品沒出去,什麼浪潮都引不起來。[114~115]

夢想,如果沒拿梯子逐步往上,就永遠只是天邊的夢想--作品已經在眼前了,就等你走過去,把它交給出版社。[117]

在寫作過程中,如果你有任何想法要跟讀者分享,可以隨時寫在自序的草稿中,等到全書寫完就可以專心把自序寫完,然後全書就完成了。[118]

至於非文學類的寫作流與文學類的寫作流有些不同,比較像是彈鋼琴旁邊的節拍器,較強調節奏、結構,有如在工整的渠道中,而非放任感情四溢漫流。[126]

至於如果突然詞窮,或是沒靈感了該怎麼辦?我會說,如果你到了詞窮的地步,表示你的文字養分還不夠,讀的書不夠多。身為作家,書一定是要看得比別人多很多,如果你要寫一本書,至少應該讀過上百本相關書籍,你才可能知道同樣這主題,有哪些人以哪些形式,寫出了哪些內容。[128]

要成為一個好作家之前,你必須先成為一個好的讀者、好的觀眾,當你沒有靈感時,可以向別人借電啟動創作之流。[130]

或許你可以想想,現在的工作、現在的家庭,是否給了你觀看與書寫人生百態的介面?寫作不是逃避現有生活,相反的,要廣納眼前所來的一切,就算是麻煩挫折,也有可能是天外飛來一筆的劇情轉折--如果生活上連這點都做不到,那麼寫作時,必須真實面對自己的智慧與勇氣就更沒有了。[142]

套一句《史蒂芬.金談寫作》裡的形容:「你可以問任何一個在書店郵寄部門工作或在存放書籍倉庫工作的人,他們會告訴你文字是有重量的。」[150]

旅行是一種態度,一種看世界的新方式,而不是旅行地的累積。[158]

套一句阿拉伯的諺語:如果你真的想做一件事,你一定會找到一個方法;如果你不想做一件事,你一定會找到一個藉口。[158]

我自己透過夢境,吸收到相當多的靈感與啟示--睡前把議題丟出來,在夢裡產生運作,等早上起來,把夢給我的靈思泉湧記下來。[184]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