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4日

創意人:創意思考的自我訓練

(到博客來購買本書)

這本書內容的分段上,經常是一句話就換行,不好做書摘,所以有些句子我合併成一段。
----------

寫書可以結交朋友,寫書可以遭逢奇遇,信乎其言。[3]

但寫書而有此,知道世界角落有人在讀,甚至喜歡它,已經是莫大的幸運。[5]

工作忙碌當然是業餘寫作者的一個障礙,但不是真正的理由。[6]

我已比昔日老得多也更無意冒犯別人。[7]

「創意思考」是一種態度、一種習慣,至少是一種可訓練的技術。[18]

事實上,如果腦力激盪的成員不是容易接受奇想、喜歡觀念遊戲的人,這樣的集會不但不是創意的來源,簡直就是創意的劊子手(平日源源不絕的構想,突然間都不見了)。[23]

我的企圖當然超過經驗所給我的局限。[25]

個人經驗由時候不是證據,反而是盲點。我用個人經驗為基礎,是希望「說出的話我自己都相信」。但是,讀者卻要小心。[25]

因為創意的來臨不可捉摸,經常帶著神祕的氣息。有的人因為創意的這種特質,把創意歸為不可測、不可預期、不可信賴的東西;有的人則因為創意發生斷續不連貫的特性,把創意稱為「點子」(點是獨立存在於空間的,沒有任何延續的東西)。[28]

我曾經費力氣地去尋找自己的idea的根源。結果我發現大致上有跡可循;創意似乎不能超乎一個人的經驗之外。[31]

然而我們生活中大部分的主意並不是「發明」,它常常是「有效的模仿」、「改良性的主意」或「拼湊式的創造」;這一類不聰明的創意,有時候是可以透過計畫、透過研究、透過排比,而得到預期的結果。[32]

創意就是把兩個不相干的事物組合在一起。[38]

主意的產生,常常是舊元素的新組合。兩個已經為人熟知的觀念,合併在一起的時候就成為全新的觀念。有創意的人,常常是能想出不相干事物的「相干性」的人。因為主意的拼圖過程,容許嘗試和犯錯,能夠條舉最多組合可能的人,就是能找到最多創意的人。拼圖遊戲的存在,使得各種人都有可能從自己獨特的經驗中,組合租出與眾不同的創意;這個創意能力是可訓練、可求而得的。[39]

不是所有的東西都可以組合,也不是所有的組合都有用處、都能成功。但是,任何東西都可能組合,只要你找出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或者找到組合的方式。不協調的組合、明顯不適當的拼圖,往往變成可笑的、有趣的焦點;那就成了「幽默」。有效地利用不協調的組合,仍然可以給你帶來利益。[40~41]

創意經常就是舊元素的新組合。[43]

觀念就是力量。僅僅是認知上的改變,就是力量無窮的創意。是的,創意有時候只是用不同的眼光看一個舊東西,因為眼光是全新的,所以東西就成了新的。有創意的人,經常每隔一段時間就回頭看看身旁習以為常的事物,重新認識這些事物在我們認知結構中的位置。這樣的反省,往往就是創造主意的行動。[50]

創意不一定改變了東西,有時候只是改變了自己,改變了想法。[53]

改變用途,是重要的創意來源。有時候,這類創意不過是解決當前問題;有時候,像古代那個善用不龜手之藥的聰明人,大富大貴盡在一舉。[55~56]

改變用途,一樣是用不同的眼光看待一件相同的事物。[56]

有時候,我們改變人的用途。[56]

有時候,我們改變知識的用途。心理學與社會學的知識,改變用途後,成為現代廣告術的重要工具。廣告人變成心理專家,因為他試圖瞭解顧客的行為,他探索一般人內心的動機,並藉此「誘發」購買行動。[57]

創意有時候只是「概念的一扭」(a twist of an idea),它換了一個方式被瞭解,或者換了一個方式被運用;這時候,它已經是「新的」創意。[59]

語言是意義的「載體」(carrier),語言也是概念的「載體」。[60]

語言或文字,本身就是創意。[60]

探討字義的時候,我們實際上看到了新生事物,看到了社會價值的變化;而這個變化,實際上潛含了無數的新市場、新產品的創意。因此,新語彙,本身就是創意的來源。觀察新語彙,或觀察語彙的新生意義,本身就是尋找創意的行為。[65]

說不清楚的事,往往是還沒有想清楚。[67]

所有的符號都傳遞訊息,語言只是其中之一。[68]

----------
為什麼人們會抗拒改變?

可能是害怕失敗,可能是懷念以前的經驗,可能是不願破壞好不容易才就緒的工作習慣。

害怕失敗的人可能不知道自己害怕失敗,他只是變得比較挑剔,反對浪費時間,批評新的嘗試;其實,這些行為往往透露了他內心的恐懼。

懷念過去經驗的人,在思考每一件事時,忍不住都會想到:「從前,我有一次......。」他忍不住希望每一件新的事,最好都和過去的事有點相似;即使不相似,他也要設法說服自己那是相似的。懷念過去經驗的人,在重述過去經驗的時候,往往會不自覺地修正記憶,美化過去。--事實上,他的經驗中並沒有一件真的和他記得的相同。

工作習慣對一個人的束縛不僅限於工作與生活,它對思考的約束也很有力。一個人想要保有舒適順暢的工作習慣,可能就失去了創意的彈性。[85~86]
----------

你除了要觀察,還要把畫面「背」下來。為什麼要記憶畫面?因為畫面充滿了細節,而語言式的記憶只有抽粹的要點,沒有細節。[105]

語言式思考中最有效率的工具,當你想著「我從辦公室回家」,你「立刻」就到家了。因為你用語言思考,結論唾手可得,過程都省略了。但如果你用圖象來思考,這句話就變成冗長的過程。語言思考比較經濟,但是畫面思考容納就多的細節。細節就是創意的材料,它讓你看到和別人不同的事物。看的不同,就想的不同。[107]

習慣一定要先找出來,才能免於被它控制。[112]

當認知發生改變的時候,我們對問題的界定與解釋都應該跟著改變。[129]

創意的來源,有時候在不同的解釋。如果解釋是新的,原來舊的東西就變成新的。[132]

杜拉克會推開客戶帶來的各種公司疑難雜症,然後問:你真正想做的是什麼?你為什麼要去做?你現在正在做些什麼?你為什麼這樣做?[145]

我們經常只花幾秒鐘就提出問題,卻花了數天、數年來解決一個不清楚的問題。事實上,這個問題所以變得如此難解,乃是它包含了太多的元素,解決了甲,就破壞了乙。如果你問,甲和乙哪個是我真正想解決的,可能就有了答案。[146]

----------
怎麼樣問一個好問題?或者說,杜拉克的問句究竟是什麼?

香港的經濟學家張五常先生曾經為文談「思考的方法」,他提到的好問題,很可以為杜拉克做一註解。我把他的說法改動一下:

第一,問題要淺。杜拉克的「你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麼」,可以說是最淺的問題了,最淺的問題常常就是「最基本的」問題。如果你能拋卻眾相的干擾,回到基本,問小孩子式的問題,你常常就能找到最重要的問題。

第二,問題要清楚,問題要直達要問的重點,如果你覺得有困難,試著用幾個方式(愈多愈好)去問同一個問題。經濟學者傅利曼(Milton Friedman)遇見別人問他問題時,喜歡說:「且讓我改一下你的問題。」(Let me rephrase your question.)

第三,判斷問題的重要性。衡量問題的重要與否,應該放在一切考慮之前。張五常認為判斷問題的重要性並不太難,你只要問自己:「如果這個問題有了答案,我們會知道些什麼?」如果所知的和其他的知識沒什麼關聯,或所知的改變不了眾所周知的學問,這個問題就是不重要的問題。如果問題只能有一個答案,沒有其他的可能性,那就是「蠢問題」。你可能在電視上常看到記者訪問棒球選手說:「你今天打了一支全壘打,高不高興?」--這就是標準的蠢問題。[146~148]
----------

杜拉克式的問句實際上是簡化問題,把問題集中在「目標」,然後你才真正知道你該把力氣集中在哪裡。顧問杜拉克並不解決問題(只有在工作現場的人才能解決問題),他只是修改(rephrase)問題,讓你面對正確而簡單的問題--剩下來的就是動作與工作了。[148]

一定要好好問你的問題,這是不可或缺的訓練。傅利曼的名言就說:「愚蠢的問題,得到愚蠢的答案,得到愚蠢的答案,都是報應。」[148]

創意要和某一個行動結合,才發生利益,創意人要和另一個身分結合,才出現價值。創意人如果去寫文案,他是一位有創意的文案寫作者;創意人如果去做行銷工作,他是一位有創意的行銷企劃。--不管他做哪一行,他都多了一些「勝者優勢」(the winner's edge)。所以,創意人不是一個職業,而是一種特質、一種附加價值。[165]

創造的過程,不是以產生一個構想為結束,而是以產生一個構想為開始。從這個構想產生開始,你必須把語言或思想化做行動。因為是行動,就要有所有行動所必需的毅力和努力。構想可以一夜到達千里的彼岸,行動卻不能,它必須一步一步來。[168]

----------
你在企圖實踐自己的構想時,你的敵人是誰?

至少有三個。第一個敵人你很孰悉,那就是「別人」,別人總是和你的創見做對,說它不可行,說它荒唐,甚至化身為魯岱特人(Luddites)直接摧毀你的創意。

我們不能怪別人,奧爾森博士就曾指出:每個創造的行動,起初也是一個破壞的行動。新構想經常破壞很多人認為是秩序、生存所必需的信念。

你的構想愈新奇,引發的焦慮就愈大。

你必須推銷你的創意,別無他途。好的創意人除了產生創意以外,還要說服別人。你對為你的構想堅持下去。

實踐構想的第二個敵人,我想你更熟悉,那就是你自己。任何一個創造的努力,多少都有別人的排斥;但是因這些排斥而退卻、恐懼的,卻是你自己--雖然你一直以為那是別人。

當你有一個很好的構想,你和別人商量,別人可能會偷、會仿、會學;如果你提出一本書的大綱,出版社也可能會偷、會仿、會學;甚至你想申請專利權,經手的律師或其他作業的人,一樣可能使你受損,最常見的情形是,你提供一個對公司貢獻很大的構想,老闆用了它,卻裝做忘了它的來源。

如果我們擔心和別人合作而失去了創意,實際上可能永遠無法實踐創意(從構想到事實,終究要經過很多人的手。)

不要擔憂和別人分享創意的實踐,被偷的創意固然可惜;但他只偷一個創意,就失去你這個有很多創意的朋友,他的損失不會比你更小。

創意實踐的第三個敵人是「鬆懈」。沒有一個創意第一次做就十全十美,原始的構想人是最有資格修正改進的人;但常常好的改良構想出自其他人,因為原始創意人鬆懈了。

構想的修改幾乎和發明一樣重要,在市場價值上,常常修改比發明還有價值(因為風險降低了)。

不斷修改構想(雖然已付諸實行),不斷保持在最佳狀態;這個動作有點像籃球選手的「跟進」,當他投出球之後,他自然地跟進籃下,預防一切可能的失誤,也爭取自己再度一擊的機會。

從心中模糊的構想開始,經過你克服「別人」、克服「自己」、克服「缺點」,終於實踐完成,這才是創意的終結。[168~171]
----------

創意的成功關鍵是「組合」,組合的成功關鍵呢?數量!數量!數量!最大數量的材料,最大數量的假設。組合需要材料。材料愈多,愈有可能發生有用的組合。材料的來源呢?毫無例外,一個是閱歷,一個是閱讀。[184]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