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2日

越讀者

(到博客來購買本書)

...看小說所產生豐厚的同理心感情會增加記憶的深度,下次碰到同樣情境時,會提取書中的經驗來應付。[7]

閱讀,有各種存在的理由,及意義。其中最動人,作用也最大的,還是閱讀和理想或夢想結合的時候。[21]

英文世界裡,把「Read the Word」(閱讀文字),和實際歷練人生的「Read the World」(閱讀世界)並稱。意思是:每一本書都可能是一道門戶,改變我們對世界觀望的方向;或是一道門戶,改變我們人生真正走出去的方向。有了閱讀「窗戶」與「門戶」,又有因此起而行的行動,人生可以的走向,因而豐富起來。[41]

不論自覺錯過了多少機會,我們都可以隨時畫一道門戶,去到我們想去的地方。閱讀就是這樣。[46]

「他們能把在我們心靈深處翻騰的模糊想法加以照亮並固定成形。但是,只有在我們帶著在自己閱讀過程中實實在在碰到的問題和意見去向他們討教,他們才能對我們有所幫助。如果我們只是聚集在他們權威的陰影之下,像溫順的羊群一樣躺在樹蔭下,他們對我們是無能為力的。而只有當他們的評判與我們的相互衝突並戰勝了這種衝突時,我們才能真正理解他們的評判。」維琴尼亞.吳爾芙在《普通讀者》中如此說。[48]

除了愛情,沒有事情像閱讀這樣讓我們覺得,遲來的開始也可以如此美好。[48]

磨練對字詞的敏銳認知,就是磨練我們對現象的敏銳認知。[64]

文字是凝化的語言。隨著語言的用法會隨時間變化,這個時期的文字的語義也會和上個時期有所改變。這個時期的讀者閱讀上個時期的作者所留下來的文字,也就容易產生誤解。[66]

也許,它們也沒什麼不好,不過,就是不值得你付出那麼多時間。[78]

我同意吳爾芙的說法。她說,很多書雖然「實在都沒有什麼價值,甚至可以根本忽略不管,可是偶爾當你看這些殘渣,在其中發現戒指般可貴的破碎片段,而把他們重新加以組合時,那又是多迷人的經驗呀!」所以,與其說什麼書是爛書不爛書,我倒更願意用這本書值得你花多少時間來評價它。任何書都可能讓你發現一些可供重新組合的殘渣,問題只在於你願意花多少時間--畢竟,對一個讀者來說,最昂貴的成本是他的時間。也因此,我只能注意什麼可能是一不小心,付出不值得付出那麼多時間的書。[79]

人類一直有一種方便了,就不想閱讀的根性。[84]

我們沒有意識到文字是一種使用上應該略為收斂,因而也要略加珍惜的媒體。[96]

小說是人物的故事。讀一部小說,就是認識小說裡的那些人物。你沒有同情之心,沒法進入那些人物的內心世界。[115]

所以,文字是有魅力的。好看的小說,又不是真要告訴你什麼道理。小說要說的話,總是意在言外。所以,閱讀的你,最好也有些人生經歷。有些文字魅力,在一個有些經歷的讀者眼中,會轉化為魔力。[115~116]

所以,對小說,我們第一個心理準備應該是,不用擔心讀的小說低部低級的問題。只要給小說時間,讀起小說,我們會逐漸知道什麼小說是好看的。[117]

人沒有不思考的,哲學,則是追求一層比一層更深的理性思考,思考的極致。因此,如果想要透過閱讀,能夠幫助理性思考,沒有比哲學更適合的了。[122]

你可能一本一本地翻過去又丟開。但是,你也可能翻開一本,就此放不下手。於是,夜越來越靜,而你和你讀的書之間,只存在著一種微微的溫暖之意。[162]

「要求讀書人記住他所讀過的一切東西,就像要求一個人把他所吃過的東西都儲存在體內是一樣荒謬。」叔本華說。[166]

我們總是想用更強大的記憶來料理閱讀,但也總是被更廣泛的閱讀淹沒我們的記憶。不論是個人,還是人類,都是如此。[166]

考試教育,訓練我們把大腦中最珍貴的CPU,當硬碟來使用了。所以,記憶的事物越多,只是形成越多的浪費。[168]

「讀書是清算過去人類成就的總賬,把幾千年的人類思想經驗在短促的幾十年內重溫一遍,把過去無數億萬人辛苦獲來的知識教訓集中到讀者一個人身上去受用。」朱光潛說。即使在他那個年代,他還又進一步說了方法:「如果不能儲存,過目即忘,則讀亦等於不讀。我們必須於腦以外另闢儲藏室,把腦所儲藏不盡的都移到那裡去。這種儲藏室在從前是筆記,在現代是卡片。記筆記和做卡片有如植物學家採集標本,須分門別類訂成目錄,......它不但可以節省腦力,儲有用的材料,供將來的需要,還可以增強思想的條理化與系統化。」[169]

但是,在我們沒有釐清大腦這個CPU的作用之前,記憶與閱讀,永遠是我們所豢養一隻雙頭同身,相互吞噬的怪物。[169]

你可以有一百個理由來合理化你對書的迷戀,但,折扣的標籤一定不是其中之一。[183]

但是,慾望之所以為慾望,就是因為它永不會消失。[183]

「至少每隔兩年得清理一下藏書,淘汰那些過時的沒有參考價值的讀物,毫不猶豫地把你不想再讀的書棄之如敝屣」美國學者約翰.厄斯金(John Erskine)說,「要是你清楚看到這種淘汰過程將不斷繼續下去時,就會懂得如何把錢花在對你最有用的書上。」[187]

說筆記,有很多地方可以寫,紙條、筆記本等等,但是也有人認為最好的地方是在書本身的字裡行間。但是除了不捨得之外,因為很多書每次看都有每次不同的感受與心得,所以也有人認為應該不要筆記,這樣將來重讀的時候,才有助於當一本新書來重讀,有新的體會和發現。約翰.厄斯金說:「我再次讀到這本書時,畫線的地方會使我想起第一次閱讀時的感想,就很難有新的發現與啟示,倒是不畫線時會使人產生新鮮的感覺和印象。」所以他的習慣是在閱讀時做索引。[197]

如果一下子就懂了,就明白了,那你又為什麼要讀這本書?[200]

把書讀過了,不等於把書讀懂了。在書上做了筆記,電腦上做了筆記,也不等於讀懂了。偏偏,讀一本書,最重要的就是要把它讀懂。[200]

讀書是一個對話過程,作者與讀者的對話。讀懂一本書,也就是讀者明白了作者跟他最想說的話是什麼。[200]

讀懂一本書,怎麼才算讀懂,可能人言殊異。不同的人,又可能產生不同的體悟與懷疑,所以,不用理會別人的意見,最重要的,就是你,你自己能不能講得出這些事情。講得出來,才有可能跟別人(包括讀者與作者)印證,看看別人懂得又是什麼。所以,讀懂就是讀明白。越明白的事情,越應該可以簡明扼要地說出來。雖然一些思想結晶的經典,作者想要說的事情濃度很高,可以稀釋出來的東西也很多,所以顯得複雜,但是如果沒法簡單說出來,就還沒讀懂。講得出來的意思是,不能看筆記,要能夠自然而然地就把這些事情講得出來,又可以寫得出來。[200~201]

事實上,也只有在不懂之後,有一天卻突然懂了,才是最開心的事。所以,千萬不要拿自己讀不懂的理由,而遠離一本書。[201]

閱讀經典,對我的意義一直是享受過去時間裡,各個知識領域裡最頂尖的人物所留下來的思想結晶。[208]

人生是一個大圓的話,閱讀是能使這個大圓圓滿的很重要的一環,但絕不是唯一的一環。[209]

人生本來就不只是閱讀。叔本華說:「讀書時,作者在代我們思想,我們不過在追尋著他的思緒,好像一個習字的學生在依著先生的筆跡描畫。」因此,他說:「讀書時,我們的頭腦實際成為別人的思想的運動場了。所以讀書甚多或幾乎整天讀書的人,雖然可藉此養精蓄銳,休養精神,」但是卻會「漸漸喪失自行思想的能力,猶如時常騎馬的人終於會失去步行的能力一樣。」(<論讀書>)[209]

永遠只求克服自己,而不求克服命運。只求改變自己的願望,而不求改變世間的秩序。要始終相信一點,除了我們自己的思想,沒有一樣事情我們可以自主。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改善。改善不了的,就是不可能的。不可能的事,就不要去痴心妄想。這樣也就可以安份守己,心滿意足。[212]

在我們閱讀的階梯上,如果沒有依定高度的眼界與認知,而只是自以為是的拼命努力,不但不可能解決那一階上的問題,上不了台階,還可能翻過了圍牆,卻遭遇災難。[225]

阿諾德.貝內特說:「要想培養心智最重要的關鍵卻正是那種吃力,費勁個感覺,而且是一種你計處心積慮想完成,又有點想規避的工作的感覺。」也因為會吃力,千萬不要又就此放棄。即使是看不太懂得書,先從頭到尾看一遍,是第一步。[225]

不論樂不樂意,我們都要拋棄把知識零碎化的習慣,重新認識並建立起新的知識架構。[236]

於是,我們會發現,這是一個人人都必須建立自己個人知識體系的時代,也可以建立自己個人知識體系的時代。[243]

人活著不就是要閱讀,要學習嗎,有什麼特別值得說的?[243]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