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1日

這樣圖解就對了!:培養理解力、企畫力、傳達力的20堂圖解課

(到博客來購買本書)

其實,條列式寫法存在著很大的缺點。因為條列出來的各項目,所占的比重大小被視為相同,而且,條列式寫法無法清楚了解各項目彼此之間的關係。[21]

用條列式寫法彙整資料時,無需思考架構與關聯性......等因素,只要把各個項目列出即可,實在不大需要用到頭腦。如果是習慣這種條列式寫法,甚至會有一種危險,那就是可能對各種事物,變得失去自己深入思考的能力。[22]

要圖解某件事物的話,必然不得不對它進行深入的分析與思考。什麼與什麼之間存在著緊密的關係?什麼與什麼之間有著因果關係?什麼與什麼是對立關係?什麼與什麼是包含關係?哪個項目的重要性比較高?......等,需要檢視的面相非常多。相較於條列式寫法而言,是相當棘手的作業。[22~23]

為了繪製圖解,必須全盤掌握事物架構,自然而然會讓人對事物深入思考。...原本覺得圖解只不過是表達的工具,不過,試著實際繪製之後,卻發現思緒在腦中清楚整理,之前沒想到的點子不斷地湧現出來。[24]

圖解,就是陪著自己一起成長、持續進步的思考與表達工具。[29]

我們有誤會的權利、犯錯的權利,也有深入思考的權利。[29]

圖解,是一種存在著「刺激進步」與「激發溝通」裝置的思考工具。[31]

當然,藉由圖解溝通,包括自己和參與討論者,也都能跟著圖解一起成長。因此,如果你完成一張圖解之後,請試著以它為主題和其他人討論。[31]

圖解中真正必要的,一是思考各個要素間究竟是什麼關係,二是思考個要素的權重究竟有多大。...請大家記住一件事,那就是圖愈簡單,愈能發揮傳遞訊息的功能。[34]

大部分的事物,都有所謂的上層概念存在。把它找出來的話,包含關係便能變得更清楚,更容易理解。[35]

不過,如果用方框的話,傳遞給人的印象會變得比較剛硬。依據心理學的研究,似乎人在看到有稜有角的東西時,比較容易緊張;但是,面對圓形的東西,比較不會有敵意。所以,無論是人類或動物,小時候都長得圓滾滾的。各位應該沒看過長得方方正正的嬰幼兒吧?據說,這也是人類在自然界中為了自我保護、不受攻擊,所以才如此演進。[38~39]

一般而言,成為領導者的必備條件之一,是能以一句話表達事物本質的「文案力」。使用圖解,訓練設定關鍵字和下標題的文案力,是邁向領導者之路的重要過程。[56]

當我們在讀一本書或看報紙時,如果以內容為素材進行圖解,藉由結構化與立體化的方式理解內容,這也有助於掌握內容本質。在製作商業文書時也是一樣,不要寫成文章,改以圖解呈現。如此一來,問題的結構應該在圖解的過程中就會浮現,讓我們能以鳥瞰的方式理解整體。[63]

不過,如果不是想要表達比例或變化,只是單純傳達數值的話,與其使用圖表,直接列出數據的效果會更好。[71]

人很容易被插圖的意象牽著走,變得無法深入思考。所以如果一開始就使用插圖的話,常常會導致整個邏輯理論失焦。我建議各位,在搭建架構、建構細節的階段,避免使用插圖。等到全體架構都已完成之後,再依圖解的製作目的所需,點綴一些插圖。插圖的優點是容易傳達意象,但是,換個角度來看,也很容易導致讀者因此產生先入為主的觀念。這一點,我們應該要特別留意。[71]

作者的想法也可能會出錯,或者也有可能作者的想法雖然正確,但是,自己卻無法贊同。也應該會有人提出比作者更好的想法。因此,閱讀一本書時,千萬不要有「作者說什麼都對」的想法,而要抱持「與作者平起平坐對話」的心態,甚至比作者更高一層地位,以作者的想法為素材,提出自己的主張才對。我認為,閱讀的終極目標,並非「正確理解作者的想法」,而是藉由作者在書珠提出的想法觸發思考,進而「獨立思考,擁有自己的主張」。[78]

將條列式文章做成圖解,訣竅在於刪除多餘的旁枝末節,萃取關鍵字就好。大膽刪除多餘的部分,就能畫出一張容易理解的簡潔圖解。圖解的初學者很常犯的一個毛病,就是想在一張圖裡面,塞進所有的要素,導致在架構設計上走進死胡同,或者繪出一張錯綜複雜的圖。所以,請各位在剛開始練習圖解時,將繪製的重點放在「畫出一張以自己的頭腦就能理解的簡單圖解」,而不是「做出一張正確又詳細的圖解」。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儘管放心,大膽將旁枝末節全部刪除吧![84]

----------
* 在比較兩件事物時,不要只做對比,要仔細推敲兩者間的關係。
* 要圖解條列式寫法的資料時,刪除全部的旁枝末節,抽出關鍵字即可。
* 不要輕易地在圖解中使用插圖。非用不可的話,要在完成圖解後才加上去。
* 與其投注大量心力於提高圖解的完成度,不如想辦法從完成後的圖解好好思考。[93]
----------

不要把原文中的詞彙原封不動拿來使用,要把它轉換成連自己都容易理解的語言。如此一來,才能更清楚看到問題的本質。[97]

所謂的圖解,就是把對方的世界轉換成自己世界的一道手續。在別人的勢力範圍裡打仗,肯定吃敗仗,所以要把對方從他的地盤拉到自己的地盤來。不為對方的思考所惑,用自己的頭腦思考,這才是圖解的基本。[97]

如果繪製出來的圖解,複雜到超出自己的理解能力,或知識能力無法解讀時,直接修改圖解,反而容易走進死胡同。所以,萬一遇到這種情況,建議各位還是乾脆一點,重新在畫一張吧!把所有的文字都轉換成自己能充分理解的詞彙,圖解到自己能充分理解的水準之後,再開始重新思考看看。不懂的事物,無論再怎麼苦思,結果還是不會懂的。繪出一張超出自己理解能力的圖,並沒有任何意義。[99~100]

請大家記得一件事情,那就是看起來既複雜又龐大的圖解,並不見得是一張好圖解。簡單易懂,但包含著許多重要意義的圖,才是一張好圖解。[102]

圖解,是借用別人說的話,親手建構自己想法的一種過程。所以,別人怎麼說,最終並沒有太大的意義。以別人說的話作為觸媒,整理出一番自己的想法,才是重要的事情。[107]

無論是對什麼東西有興趣,最終都可能擴及到各種領域。[111]

試著用一些新的組合方式來分類的話,可能會浮現出原本想都沒想到的新點子。[116]

所謂的創造,就是把異質要素結合在一起,說不定能夠產生新的想法。[116]

就像在水面上滴一滴水,會產生一直擴大的波紋一樣,加進新要素後,圖的狀況也會產生變化。有時候,新創意或新發現便會由此而生。[116]

我們在讀一張圖時,通常注意的焦點是「圖的本身」,而不是「圖以外」的地方。但是,在進行圖解思考時,針對圖以外的部分,也就是空白的部分進行思考,這也是重要的技巧之一。[116]

----------
「填空」這種手法,也能應用在製作會議資料上。

會議時,若是準備的資料太過詳細,很容易讓會議的討論焦點一直拘泥在小細節上面。所以,不妨省略細節部分,做一張稍微留白的圖。

如此一來,與會者較能集中針對大架構進行討論。另外,也可能會因為想要在空白處填上什麼,由此開始波紋(影響力)愈擴愈廣,可能因此激發新的想法或是解決問題的好方法。

腦力激盪(brainstorming)時,也是一樣。如果沒有任何素材或草案輔助、一片空白的情況下,即使委婉開口邀請與會者:「關於這個主題,無論想到任何事都可以說出來」,大家的腦子裡通常還是無法憑空產生任何想法。如果能在與會者面前,以圖解方式呈現素材或草案,大家就比較容易構思新想法。不過,如果是用文字寫成的草案,光是想要讀完就夠累人了,很難繼續引發愈擴愈廣的波紋效應。

不過,如果我們做的是一張有許多空白的簡圖,應該就能引發熱烈的意見討論,也能更容易進行腦力激盪。也就是說,善用適度留白的會議資料,能夠產生熱烈的討論。[117]
----------

「圖案」能讓人只看一眼就能夠掌握整體,所以具有「整體掌握」的效果;「數字」具有能和其他事物相比較的特性,因此有「比較」效果;「文字」能擴張人的想像空間,所以具備「想像」效果。[122]

我想建議的是,結論,最好能放在圖解的下方位置,才能夠加清楚易懂。[122]

與條列式寫法不同;把資料繪成圖解,就能思考彼此間重疊的部分以及空白的部分。畫成圖解,有助於思考更深入,腦中浮現新想法的機率也增加。這也是圖解的好處之一。[126]

但是,工作現場最需要的不是分析現況,而是提出「如何解決問題」的方案。思考要能達到這個境界,才算是能在職場上發揮實用效果的「有用圖解」。[136]

在繪製圖解時,先從自己的經驗出發,將思緒系統化、泛用化。完成這一道作業後,再重新將系統化的思考,應用在自己熟悉的事物。在這兩道作業後,圖解才能真正內化,成為自己的一部分。[147]

重要的詞彙用較大的粗體字呈現,修飾用的子句或形容詞......等,則以較小的字體,如此一來,能夠賦予圖解文字富有抑揚頓挫的語感,讓讀者更容易看懂。[202~203]

在整張圖裡的重要詞彙以粗體字表達,所以,給人一種強而有力的印象。以字體的大小、粗細與底線表達,讓文字富有抑揚頓挫的語感這一點,是非常值得我們好好學習得一張圖。[203]

如果遇到把所有的資訊彙整在同一個區塊內會顯得太複雜的情況,或是如此做會使整體失去平衡感的情況,就可以像這張圖一樣,在表達整體架構後,把其中一部分抽出來另行圖解,就能表達整體與部分的關係。[204]

想要在文章摘要裡展現自己的個性,沒有相當程度的寫作能力,是不可能辦得到的事情。但是,如果是圖解的畫,即使沒有刻意展現個人風格,也會很自然而然表達自己獨有的個性。也就是說,相較之下,圖解比文章更能表達個性,更容易突顯自我風格。所以,圖解,是一個利於自我表達的有效工具。圖解表達如果能成為自己的專長,很容易表達自我、展顯個人風格。[208]

請各位記得,採用不同的關係--對立關係、包含關係或重疊關係,會讓論點產生巨大的改變。如果各位和人爭論,當對方提出對立意見時,只要用包含的架構對他說:「你的反對論點是在我框架裡的一部分。」那麼要辯贏這場辯論就容易多了。[221]

有些人認為太常做圖解,可能降低寫作力;不過,事實上,圖解能顯出文章的邏輯問題。所以,在寫文章前或寫完文章後,以自己的文章為素材,試著做一張圖解,這也是一種訓練寫作力的重要方式。[227]

寫文章時,很難能夠運用「暫時先保留」的這種技巧,一般來說,寫文章時只要遇到弄不清楚的地方,當場就會卡住。實際上,寫文章很難發生「不懂的地方暫時先擱著,跳過去繼續往下寫」這種事情。但是,由於已先完成圖解的整體架構,所以細節部分即使有不明之處,也很容易暫時先留白。就算有少數一些空白的地方,也不至於對整體有太大的影響。空白之處,等到弄懂之後再補入即可。因此,在圖解的過程中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暫時先將該處留白也沒有關係。[237]

我們讀一本書的最終目標,並不是了解別人的想法,而是擁有自己的想法。[238]

所以,我認為與其要求完全了解別人,不如以目前能夠了解的部分做為素材,將它們當成自己「目前這個時點」想法的基礎,進而具體表達出來,這才是更重要的事情。[238]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