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4日

商業周刊::台灣是第4名的孩子

(摘自商業周刊第1109期2009.2.23-3.1)

學生必須要願意運用知識,才能將知識的效益顯現出來,這其中牽涉到動機、態度。「若是對自己有信心,即使遇上不會的問題,也相信自己能透過詢問或找資料來解決,認為自己能突破困境,這是一種持續學習能力,這樣的人就能夠不斷邁向成功。」

「凡是學習,一定有痛苦。」是許多家長的刻版觀念。「業精於勤、荒於嬉」更像魔咒般,深植在華人的教育思想中;我們的孩子一天行程被學校、安親班、才藝班、課後作業塞得滿滿;「很多家長被『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這句話綁架了,為了這句話,很多孩子可能『累死在起跑點上』。」

學習不一定要是痛苦;知識不一定得用分數丈量。

當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越能按著自我的速度與興趣,快樂學得他們想的東西,其「自主學習」的動機與能力就越強。而自主學習能力強的人,當進入社會後,適應力與突破困難的能力都比較高,也相對容易帶來較高的成就。

快樂->學習動機強->學習能力好、吸收力好->成就感高、自信高->快樂->更願意學習......,這是一個沒有分數比較,卻更持久的正向循環。

如果孩子贏了學業分數,卻輸掉了學習的快樂,用另一位教育專家富樂(Nancy Fuller)的話說,這是「為追求短期的成績,犧牲了孩子的長期競爭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