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7日
文學盛筵
(到博客來購買本書)
教學的時候,如果能夠虛心以對,將學生的每個答案都在心裡過一過,不預設立場、不高姿態地心存唯一的答案,也許能聽到更多,從而獲得教學相長的功效。[17]
語文教育除了基本的聽、說、讀、寫能力的養成和文化傳承之外,我以為最重要的莫過於個人思想體系的建構。透過綽約多姿的文學風貌及上述延伸出的多元解讀,學生可學習多角度觀看人生、情意開發和容納意義的襟抱。[17]
其實,寫作之道無他,認真生活而已。[23]
教書及寫作之後,才知道朗讀的重要。好的文學作品,跟美好的音樂一樣,大多具備流暢、靈動的特質。而我們之所以在閱讀文章時感覺良好,往往是因為它的音樂性強,有節奏感,旋律動人。[25]
如果老師只能提供學生對已知事物的印證,沒有更多豐富或提昇的進步空間,這樣的教學有多少的意義存在![27]
在面對學生的錯誤時,既不必疾言厲色,也絕不可姑息養奸。[27]
議論文的寫作,旨在闡明觀點。因此,必須先有想法,才有寫作動機。[30]
人們總要在觀察過環境、制度,對世態人情有了些許的了解後,才會開始喜歡和人講道理。[30]
沒有意見,非得硬擠出一點什麼道理出來,這正是如今學生面對作文只能搔首撓耳的原因。眼睛,得先看到世界;心裡,得先有了感情;大腦,得先爬梳問題;嘴巴,要學會清晰表達。這時,下筆才有真心話,文章也才有真精神。[30~31]
沒有經過腦力激盪,所有的道理都不會真正進到心裡。[31]
道理應該潛藏在故事中,讓孩子們自己去聽出趣味、整理大要並歸納出意義,花點兒時間,請他們將心得扼要說出來。[31]
學習是為了讓生活更容易。一旦書本成為獨立王國,和生活相互切割,甚至只淪為考試的附庸後,教學的終極目標就不容易達成到了。[33]
接受他人的感覺,會讓對方變得較心平氣和;體貼他人的困難,會讓困難瞬間減輕重量。[34]
教書應該是一種分享,無論是情感或知識。[57]
語文教學應該注重累進的功效,讓每一次的學習既能複習先前的學習成果,又能找出更多的新視野。[87]
孤獨是生命圓滿的開始,並非洪水猛獸。沒有與自己獨處的經驗,不會懂得與別人相處。所以,但凡社會心靈的思考者,都必須保有長期的孤獨。[161]
以往各式各樣的閱讀經驗,必然會和每一次新的閱讀相互衝撞,古典的、現代的,在腦海裡交互出現,相互結合,形成另一種全新的體會。[165]
赫胥離曾說:「越偉大、越有獨創精神的人越喜歡孤獨。」紀伯倫說:「孤獨,是憂愁的伴侶,也是精神活動的密友。」歌德更進一步闡述:「人可以在社會中學習,然而,靈感卻只有在孤獨的時候,才會湧現出來。」[166]
閱讀是一種在創作的過程,不必一定依循作者所期待的方向前進。[167]
寫作對我而言,也許只是自言自語習慣的延伸。[168]
挪威探險家弗里喬夫.南森所說:「人生的第一件大事是發現自己,因此人們需要不時孤獨和沉思。」[168]
最好的作品不免有失誤或可再增補之處,閱讀作品若秉持「盡信書不如無書」的想法,對作者所徵引資料的精確及詳實度加以考核,往往會留下更深刻的印象。[171]
淺白的文字比較容易表達真誠的情感。[301]
簡單的、真心的寫作是很重要的。...做人跟作文是同一回事,什麼樣的人就會寫出什麼樣的文章來。[301]
「自然」是很重要的,我如果沒有那樣的心境,我就不寫那樣的文章。[302]
讀書讀到特別引起我共鳴的,我會畫線或隨手抄下來。[303]
因為記憶有限,所以做筆記是很重要的。[304]
在欣賞文學作品時,也不必太拘泥於既定的意義,很多作品的意義都是在被寫完之後才開始產生的。[304]
寫作中最快樂的就是寫完的那一刻,感覺無限美好,通常會好好慰勞自己,大吃一頓。[305]
寫作是一件有趣的事,非常令人著迷。你只要進去,要脫身就非常困難。[310]
適度使用成語,可以達到言簡意賅的效果;但過度仰賴成語,往往會失去新意,缺乏吸引力。[315]
多閱讀,並培養深思好學的習慣,才能建構深刻的思想。[316]
在一片虛假的厭套裡,誠懇最容易被看見。[317]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