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8日

開口就能說重點:60秒內讓老闆點頭、客戶買單、同儕叫好的說話術


語言,就是機會。[9]

如今如果不能立即選擇取捨大量資訊,那麼資訊淨化槽就會塞爆。[10]

以我的經驗來看,年紀越大的人說得越久。[17]

基本上,時間是無人能回收的寶貴資源。多數人共享一個活動,代表大家提供彼此的寶貴時間,共享時間貯水池。這麼一來,不遵守時間就等於是一個人夾帶共享資源逃走。如果共享資源是金錢,大家一定都會破口大罵吧。[18]

閒話的目的,不是只有傳遞資訊而已,也是為了發揮自己的見解與創意、吸引對方的興趣。[24]

-----
...這是依據胡塞爾(Husserl)現象學所建立的想法。

胡塞爾假設,因為每個人都以主觀來觀察事物,所以世界上沒有絕對客觀的東西。那麼,世界就是完全主觀,而毫無客觀性嗎?這也不對。雖然每個人都以主觀來觀察事物,但是只要兩個主觀之間有共通點,那就是共同主觀(中間主觀)。這是一種接近客觀的思維,我們應該就是在這種前提下認識世界的。

人們的談話中,只要有互相的共同主觀,就等於是一種客觀。[25]
-----

-----
平時我在看電視的時候,總會反射性地注意電視上人物的口頭禪。有人喜歡「這個」、「那個」、「嗯嗯」、「啊啊」,有人明明沒舉例卻喜歡說「比方說」,還有人說了「相反地」,話題方向卻依然相同。當事人可能只是無意識地當作口頭禪,但是對我這個聽眾來說,卻會因為被分心而感到煩躁。

如果沒有人指證,自己便無法發現這些口頭禪。所以只要有機會,我推薦兩人一組,互相檢查彼此的口頭禪。練習到一個程度之後,就互相指出對方的問題,例如「你剛剛說了五次『那個』」。只要知道這些細節,就能大大改善說話的習慣。

如果想做更嚴格的調整,還可以把自己說的話錄起來。這可是非常痛苦的事,因為一般感覺正常的人,後來都會因為發現「我怎麼會說這麼多廢話」而目瞪口呆。

當然,說話不需要像書寫一樣正確。而且要是說話跟書寫一樣正確,反而會失去語言的濕潤感和蓬鬆感,聽起來特別辛苦。重點是,說的話要能成為完整的文章。通常本人不會發現,但說話時的主詞和形容詞關係經常會產生偏差。

要不要試著把自己說的話錄個一分鐘起來,然後改寫成文字呢?絕大多數的人一定會驚訝地發現:「我竟然有說過這些話!」跨越對自己的厭惡,加以修正,就能學會更精確的說話方式。

或許你會覺得自己說的話沒有糟到那種程度,但是這項訓練真的非常重要,因為我們其實很缺乏客觀審視自己的機會。[30~31]
-----

一般人也許會認為,這樣一來「順序越後面的人越不利」,因為你想說的可能會先被別人說了。但是實際上,排後面的人反而比較有利,因為你已經聽過前面的人怎麼說。將其他人說過的重點整理起來,找出邏輯條理,再加上自己的一點創意,一定能拿出漂亮的說辭,所以不用太過在意順序。[32]

-----
其實最容易發生問題的狀況,在於把展示影像當成最終目的,而省略了語言傳達的過程。這樣絕對不夠。與其讓對方觀看實際影像,不如讓對方自己想像還會更有價值;提案人與聽眾雙方,以想像力來共享一個影像是一種快樂的事。

而且彼此以想像力修補缺失、共享成就,就會獲得某種興奮與感動。看了偉大的動畫電影會很感動,但是電影裡面並沒有觀眾自己的想像力存在。[55]
-----

開口說是最佳的記憶方式。蒐集基本資訊,重新組合成一分鐘的談話內容,然後對別人提出,則是吸收知識和新的有效方法。[63]

一張A4紙的資訊,簡單扼要地說完差不多就是一分鐘。[64]

-----
反覆並徹底地練習過之後,連接語句的能力就會增強,能夠讓你思考每一句之間的因果關係、優先順序,並養成建立邏輯架構的能力。

目前這個時代,連接力應該是要受到特別矚目的能力。只要有網路,蒐集資訊再簡單不過;但有了資訊之後,接著就要連接資訊了。

大多數的創意和企畫,都是連接乍看之下不相關的東西才會產生。只要發揮驚人的連接力,讓聽眾知道「原來這個跟那個可以這樣串聯」,那麼,即使只有一分種也能馬上炒熱氣氛。[64~65]
-----

想要用一分鐘講重點,前提就是在心中將內容完全結構化,並篩選精華。而且要盡量把重點講在前面,才不會擔心時間有限。[67]

-----
權力越大的人越是忙碌,越忙碌的人越急著聽結論,發言越長他越不想聽。

他們真正有興趣的重點,只有「現在應該解決什麼」、「要採取什麼行動來解決問題」、「要下什麼決定以往前推進」,所以只需要可以當作判斷材料的資訊,其他周邊資訊有必要再聽就好。[72~73]
-----

-----
....你的訴求,就在這一句話中。

再者,讓看到或聽到這句話的人動心,也很重要。單純的摘要短文,看了也不會有感動,重點是加入有如魚勾般的標語,能夠勾起對方的知識和經驗。這種元素可以撼動人心,「標語」的英文是catch phrase,正有抓住人心的感覺。從勾起他人的觀點來看,hook也是不錯的解釋。有勾子的一句話,就可以勾住陌生人的心。

這一句話需要兩個重點:一是確實放入關鍵字;二是用僅有一句的主題或疑問,完全表達自己想說的本質。

能完全達到這些條件的一句話,並不好找。不少人都是靈機一動,抓到什麼就拿來用。但是,找尋這一句話需要反覆思考、濃縮整理的動作,所以還是要先在紙上多寫幾個備案。[75]
-----

-----
一般來說,喜歡開導別人的人往往忍不住來個長篇大論。長篇大論可以展現出這個人的熱情與愛,但是老實說意義不大;因為,被開導的人總是會想「麻煩講重點好嗎?」

那麼重點到底是什麼?在教導別人的時候,通常會說明「為什麼你做不到」,或是從精神面切入說「有志者事竟成」。但是在這之前,我認為重點是具體告訴對方一個「這樣做就好」的法則。

關鍵其實很簡單,就是給對方一個簡單又具體的建議,讓他實際做一次就好;當他做出了結果,在根據這個結果提出下一個建議。循序漸進的方法最有效率。

不過,這個方法的前提是對方要認清現實。因為被教訓的人,其實大多沒發現自己哪裡做不好。[114~115]
-----

我有很多參加演說的機會,在最後回答聽眾問題的時候,總是會碰到某些問題一長串、卻不知道到底想問什麼的人。我從講台上,就能感受到其他聽眾對這種人感到多麼困擾。不過,光是有勇氣舉手發言其實就已經不錯了。…「發問本身就是一股力量」…[120]

-----
這裡我對另外一個部分下了工夫:給問題決定優先順序。如果問題好多,就沒辦法在有限時間內問完,當然只能限定其中幾個問題。

那麼,限定標準在哪呢?第一要件,就是問題要具體。「○○對你來說意義何在?」這種模糊的問題毫無意義,改成「這部分可以解釋成○○嗎?」會比較具體。比較高段的招數,則是盡量在問題中設定選項。就像「這部分的具體手段應該是A還是B呢?」這樣對方比較容易回答,也會覺得你「確實有在聽我說話」。

第二要件,就是提出對在場所有人都有幫助、或是能夠改變所有人思想與行動的問題。因此,請不要根據個人興趣或嗜好發問。[122~123]
-----

很少人會在演說之後提問;同樣的,對那些願意在演講會中舉手的人,我們就應該無條件稱讚他們的勇氣、好學、好奇心。[124]

開會之前,通常會發給每個人一份議題,或者是內容摘要的文件。這種方法,可以加快會議獲得共識的速度。既然如此,應該也可以條列發問題目,事先分送給與會者;只要搞清楚所有人要討論的問題,就可以省下多餘的說明時間。雖然目前沒聽過什麼實際採用的案例,但是有參考價值的。[126~127]

想問題的訓練...,還可以用來產生創意。心中有疑惑、不安、不滿的時候,才會為了填補這些情緒,而嘗試創造新的東西;如果某項商品用起來很不順手,就可以思考「如果是我就會這樣修改」、「為什麼不做成那樣」。我把這種現象稱為「不愉快的刺激」。[129]

同樣地,我們也可以改變對一個人的看法。通常一個人的缺點背後就是優點,大家都當壞事來看的部分,也可能做出正面解釋。甚至可以說,如果能把負面事物轉為正面評價,被稱讚的人一定會很開心,比較部會為了自己的負面部分而痛苦。這樣做,比稱讚一個人的正面部分更讓人印象深刻。[167]

人會報答對自己投以關注和善意的人,會聽一個承認自己存在的人說話,所以這種招數並不只是單純為了討好對方,也是為了創造溝通契機。[171]

稱讚沒人注意的小地方,效果反而更大--只要小地方受到稱讚,人就會快速增加自信。[171]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