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7日

第11章-名不正則言不順



正名

    正名,指對一個事物,採用正當合理的名稱。正名一詞源出於儒家經典論語》之中。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意思就是說,要做成一件事情,必須先有一個正當合理的名義和理由,這樣事情才能講得通,才有辦法產生正面的號召,進而把事情做好。反之,如果名義不正當,就無法自圓其說,只能強詞奪理,事情都講不通了,當然也就辦不成了。原意是在勸告所有的人,做事情前要想清楚,要做符合禮法道義的事情,不要做背逆禮法的事情。
    正名的基本含義,是讓事物的名和本來面目匹配,達到名實相符,做到符合正義。孔子明春秋大義,奉正朔,用周天子春秋而非諸侯春秋;正名份,吳、楚君自稱「王」,而春秋稱之曰「子」;齊、晉雖強,仍稱曰「侯」;宋、魯雖弱,仍稱曰「公」,這便是正名的原旨。

來源為「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正名)

最近在指導一位新秀寫書,我跟她說:第一步,就是幫新書命名,取個恰如其分的書名,因為「名不正,則言不順」。雖然,當下我是打趣式地隨口胡謅,跟論語的原意也有差池。不過,事後再仔細想一想,也頗有相似之處呢!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書名沒有確切反映書的內容,寫起來就會卡卡的、就是不順,既然下筆不順暢,那書就極可能會難產了。至少,到目前為止,就我生產出了八本書(難產了n本書)的體悟,好像還真是如此。

***

名稱就是一支箭
書名或是文章名稱,多半是讀者見到的第一個句子、第一次的邂逅,在那匆匆一瞥的瞬間,作者只有一眼的時間和機會,射中讀者的心。
我常去書局,天瓏、誠品、金石堂都一樣,退後一步,一眼看盡那頂天立地的書櫃。書,一本挨著一本、直挺挺站著、緊緊地貼著,密密麻麻的書背,一本書只有一次機會,它們只能向我獻出它們的名字。然後,書的力量隨即消失,轉到我手上,由我來決定是否取出它

名稱也是一個框框

第一次寫的兩篇短篇小說開往中國的慢船貧窮叔母的故事都先有標題。後來,才思考如果以這樣的標題寫短篇小說,會成為什麼樣的故事。
一般來說順序可能顛倒。先有故事,事後才加上標題。我的情況卻不是這樣,而是先做出框框。然後才想「嗯,這個形狀的框框到底會有什麼東西進去?」

節錄自《村上收音機2:大蕪菁、難挑的酪梨》

我在撰寫這篇文章時,有個有趣的過程,可以用來佐證「名稱也是一個框框」這個概念。
話說,我是在某一個周五開始寫這一章的內容,定了文章的標題,以及各小節的標題,同時也蒐集了一些資料,確定了該怎麼寫這篇文章。此外,也起了個頭,寫了一部份的內容,但是整篇文章尚未完成。就這樣,休息了兩天,這篇文章放了一個周末。等到周一要開始繼續往下寫時,手稿看起來就像圖11-1,我應該從「待補」字樣處,繼續往下寫。

11-1:手稿

本來上周五很清楚要書寫的內容,過了一個周末後,構想似乎都煙消雲散了。我就想著,算了,乾脆趁這個空檔,來把書摘鍵入到我的個人部落格吧,如圖11-2所示。

11-2:UML Blog的書摘

就在鍵著書摘的同時,恰巧鍵入了一段書摘,如下:

意識無法一下子捕捉太多的情報
     「無意識」另當別論,但「意識」是無法一下子捕捉太多情報的。
    這是因為我們利用「意識」捕捉事物,比較容易集中注意力,做出必要的行為。
    因此要是不限制腦子一次捕捉的情報量,就會像舊電腦一樣容易當機。

意識只會在意自己所聚焦的事物
    因為無法一下子捕捉太多情報,所以會聚焦於想捕捉的事物上。
    應該說,只會在意自己所聚焦的事物。

節錄自NLP超強溝通術

這讓我立即聯想到「名稱也是一個框框」這個主題,而我原先想要談論的核心概念正是:無論是書名、文章名稱或者各章節名稱,名稱就像一個框框,可以框住作者的意識、焦點、眼光、素材、內容、論述,也同時框住了讀者的眼光,因而決定了閱讀這本書或這篇文章的讀者族群。
也就是說,如果使用俏皮的名稱,就可能會吸引到具有活潑俏皮特質的讀者,也因此,內文所使用的口吻,也要偏向俏皮的口吻。如果,作者本身的文字風格是嚴肅的,或者預設的讀者是比較一板一眼的工程師,就可能要用較為嚴肅正經一些的書名了。
當然,也因為名稱定出了一個框框,所以作者的眼光、意識也都會自然而然地聚焦在相關的內容上頭。就好比,我本來只是在做一些無須動腦的鍵檔作業,卻能夠一下子就意識到,這一段書摘跟此處的標題有關。因為「名稱」(標題)成為我的「意識」,讓我隨時在搜尋和篩選攸關這個標題的內容。
總而言之,千萬別小看了為書籍、文件或文章命名一事,名稱決定了您要引吸哪方面的讀者。換言之,命名,是一種定調,定讀者的調性,也在定整本書、整篇文章的調性。

名稱會是一個包裝
我最怕「掛羊頭賣狗肉」的書籍名稱了。就是從書名來看,絕對是我感興趣的書,可是仔細研究一下目錄,並且翻看了幾處內容片段之後,卻發現內容根本就跟書名不搭嘎,這時就會對這本書有不好的感受。如果,一時鬼迷心竅地把書買回家了(通常是網路購書會遭遇到的狀況),讀著讀著,心裡就會升起一股「喔,又踩到地雷的超不爽感受!」
在《學校沒有教的寫作力》一書中,作者提出了下列三個步驟,說明如何進行創意標題的命名,如下:

    來看看創意標題的命名步驟有哪些?
Step1:確立文章主旨
    以文章主旨列出幾個適合發想的關鍵字詞。有明顯的關鍵字詞,發想出來的創意標題才會偏離主旨。
Step2:以創意方法從關鍵字發想
    常用的創意方法包含驚嚇法、趣味法、諧音法與數字法。試著將同一個關鍵字運用不同的方法發想,最後從各關鍵字發想出來的主題中,選擇一個最適合的標題。
Step3:完成創意標題
    可搭配一個較嚴謹或完整解釋題旨的小標題來當作副標題。主副搭配,效果更佳。

節錄自《學校沒有教的寫作力》

至於,我自己為書籍或文章的命名方式,也是大同小異。不過,我通常會把關鍵字擺在第一步驟,也就是說,後續無論想出多麼有創意的名稱,都得要出現關鍵字。當然,如果是文章內容的章節名稱或是分段名稱,就不需要特別嵌入關鍵字。
「關鍵字」有什麼作用呢?讀者在看到書名或文章名稱的一瞬間,還來不及動腦思索之際,能夠立即吸收的資訊量非常有限。所以,這個時候,就要透過關鍵字吸引讀者的目光,讓讀者無須動腦就先動手點選相關連結,或者從書櫃上取下某一本書。再者,讀者在網路上搜尋時,經常不是鍵入完整的名稱,而是簡要的關鍵字,所以關鍵字有助於讀者找到您的書或文章。

我的書名發想
以我的例子,來做一個示範。我一直想寫一本UML的短篇集,書裡就是介紹一個個小主題,篇幅不大,幾頁就談完一個主題,可以讓IT人員帶在包包裡,有空檔時,隨時拿出來讀一小篇。不過,事實上,我一直沒空寫這本UML短篇集,還記得當時只是隨意將書取名為UML隨身讀,然後就直接放入一直都沒去辦的待辦清單中。
        前幾天去逛誠品書局,發現天下雜誌出版了一本新書,書名叫做晨讀30分:上班族人生甜美,封面如圖11-3所示。我不是要介紹這本書,而是這本書的書名突然讓我想起,一直沒動手去寫的UML隨身讀》。然後,我又想,是不是可以把UML隨身讀的讀者,更具體地定位成搭捷運或坐公車通勤的上班族,只要每天早晨花個15分鐘在捷運車廂內讀完一篇UML短文,幾天後就可以學會UML了。

11-3: 晨讀30

於是乎,我就把UML隨身讀改名為晨讀15分,學會UML,或者是晨讀15分,搞懂UML》。關鍵字當然是「UML」,「晨讀15分」也把我的意圖點出來了。
可是,唸著唸著(一定要把書名唸出來聽聽看)發現不押韻,因為想要押韻所以就開始改變書名,一開始改成晨讀15分,UML一百分,很棒的書名,而且有押韻。但是,似乎有點掛羊頭賣狗肉,因為我沒打算把UML的內容全數收錄,而且相對的,我會大量刪除不實用的概念,所以絕對沒辦法達成UML「一百分」,可是如果取名叫晨讀15分,UML六十分,或許可以吸引到一些比較特別的讀者,但是一般的讀者可能就沒興趣買了吧!
接著,實在想不出其他有押韻的書名,所以放棄押韻,把書名改成晨讀15分,UML立馬通,「立馬」很夯的流行用語。但是,眼光稍微偏離一下下時,立馬就變成「立『馬通』」了,怪怪的。所以,又稍微變化一下名稱,最後變成晨讀15分,UML立即通》。
晨讀15分,UML立即通,關鍵字「UML」有了,只要花15分鐘來閱讀,也點到了。雖然,「分」和「通」沒有完全押韻,但是「分」押ㄣ韻,「通」押ㄥ韻,ㄣ和ㄥ兩個音很相近,所以就勉為其難地接受了吧。

***

總之在寫著之間自然會逐漸看清「自己真正想寫的事」。透過所謂寫的作業,以往一直不具體的無形東西會逐漸具體成形。

節錄自《村上收音機2:大蕪菁、難挑的酪梨》

許多IT人員喜歡寫程式,但是害怕寫文字。別怕,真的,就是動手去寫,寫著寫著,想表達的東西就會逐漸成形!

2013年3月26日

商業周刊::負面解讀老闆的話,是自找壓力

(摘自商業周刊第1321期2013.3.18-2013.3.24)

(到博客來購買本書)

現在的年輕人們有著將過多情感或感覺帶職場的傾向。不過,我卻認為「感覺真的有這麼重要嗎?」(虧我還是個心理醫師)。將情感或感覺看得太重,反而妨礙工作的例子也不少。

因為職場的工作壓力而有心理疾病的人們,一般而言,有很多是感情豐富且敏感的類型。

情感的能量,與時間同樣都是工作上有限的資源。為了想藉由檢視並改正工作的進行方式來減少無謂的加班,若能夠著眼於自己有沒有在不必要的情況下浪費情感的能量,我想這也可以達到減輕工作壓力的效果。

商業周刊::萬事願意![金惟純]

(摘自商業周刊第1321期2013.3.18-2013.3.24)

要修願意,為別人容易,為自己難;大家一起容易,自己單獨難。若能有一群人都願意,我為人人,人人為我,不難修出個「萬事願意」來。所謂「願力」,就是這麼修出來的。


商業周刊::有多飢渴[郭奕伶]

(摘自商業周刊第1321期2013.3.18-2013.3.24)

不夠飢渴,這句話正中核心。根據經驗法則,一個人有多成功,跟他的飢渴程度有關。

所謂飢渴,就是感覺不夠。一個人為什麼會感覺不夠呢?首先,得先開始熱愛一件事情,熱愛,才會讓你想要很多很多;之後,你會開始丈量自己與外界,或現狀與目標的差距,落差越大,就越感覺不夠。於是,動力產生,前進的腳步於焉踏出。

通常越飢渴,動力越大,前進的速度越快,也越持久。

「我們是逢水搭橋,逢山建道,沒信任,我就建立信任。銀行沒做好的事,我們來做。」淘寶創辦人馬雲這樣形容其商業邏輯。對比中國人對成長如豺狼般的飢渴,台灣的未來,就看我們有多飢渴了!

第10章-傾聽也是一種「表達」(2/2)


省略:針對「不特定動詞」的提問法

針對「不特定動詞」的提問法
    藉由這方法找出被省略的動詞(究竟做了什麼事),取得對於這行為的具體情報。
    讓過程明確化,對方也比較容易想出解決辦法。

提問範例】怎麼會這樣?/是什麼樣的情況?/怎麼回事?/具體情況究竟為何?/可以說明的再清楚一點嗎?

節錄自NLP強溝通術》

此處的「不特定動詞」提問法,似乎跟前述的「單純刪除」提問法,有點雷同。不過,「不特定動詞」提問法特別針對「動詞」再深入釐清,對於「單純刪除」而言,對動作(動詞)的省略,只是其中一種省略。
在「不特定動詞」提問法中,提醒IT人員要特別針對被省略的動詞、糢糊不具體明確的動詞,以及動詞所描繪之動作本身的發生過程、細節狀況都要加以了解和釐清。
比方說,我一回到家,我女兒就馬上過來跟我說:「媽媽,哥哥今天打我。」這時,我馬上就會問到:「打妳哪裡?有很大力、會很痛嗎?跟媽媽說說看,妳跟哥哥當時在幹嘛?」這些提問都是為了去針對「打」這個動詞,試圖了解動作本身的發生過程和細節狀況。

省略:針對「名詞化」的提問法

針對「名詞化」的提問法
    藉由這方法弄清楚以名詞表現的事情過程。
    透過名詞動詞化,讓過程更明確,才能發現如何解決問題的線索。

提問範例】究竟是怎麼個○○呢?

節錄自NLP強溝通術》

此處的「名詞化」提問法,似乎又跟前一個「不特定動詞」提問法,挺像的。好吧,所以說,別太在乎這些分類了,有時分類不佳,就是會發生重疊或很雷同的狀況。對了,也有書把「名詞化」提問法歸為扭曲類,像《喚醒內心力量的NLP心理學》就把它歸為扭曲類,如下:

扭曲:透過提問,修正語意上下不適當、不充足的部分
名詞化:動詞被名詞化,行動內容或過程不明確->讓行動內容或過程具體化

「這件事的執行就交給你了。」
   -> 「具體來說該做些什麼?」
   -> 「要如何實行?」
「一輩子都要貫徹『愛』
   -> 「具體來說該做些什麼?」
   -> 「要如何實行?」

節錄自《喚醒內心力量的NLP心理學》

扭曲:針對「因果關係」的提問法

針對「因果關係」的提問法
    這是針對某件事成了另一件事的原因時,為了能夠取得更具體的情報,讓對方有更多選擇的提問法。讓對方察覺不見得A就是引發B這種狀態的原因。

提問範例】究竟○○是怎麼會造成XX呢?/除了這個外,還有其他選項嗎?/你選擇這個嗎?

節錄自NLP強溝通術》

因果關係的迷思十分常見,像是:專案如期如質結案時,很多時候就會怪罪是客戶需求一直在變動、一直在增加,但是真是這樣嗎?團隊人員的異動、技術的不純熟、團隊管理不佳,難道這些方面都沒問題,都不需要檢討,都不會造成專案延遲的現象嗎?
針對「因果關係」的提問,可以先駁斥原先的因果,然後再提出更多的選項,這樣就可以引導到一個比較有建設性的對話。例如:

    李大任說:「老師,我不熟UML,是不是沒辦法當系統分析師?」
    講師反問說:「現在很多學校都有教UML,是不是只要上上課、學會了UML,就可以去當系統分析師了?」
    李大任說:「也不一定吧!」
    「所以,懂得UML,並不是擔任系統分析師的必要的條件,您同意嗎?」講師繼續用提問來代替正面回覆,引導聽眾思考。
    李大任沉思了一會說:「我同意。」
    講師朝向聽眾說:「或許,我們大家可以來討論一下,成為一個系統分析師最好可以具備哪些要件?」
    講師又說:「程又清,您認為一個系統分析師最好可以具備那些要件?您來說一個要件。」

扭曲:針對「複合性相等」的提問法

針對「複合性相等」的提問法
    這是探究兩件事為何有所關聯,讓想法更有彈性的提問法。讓對方察覺A不等於B,擴大選擇範圍。

提問範例】○○是因為什麼樣的緣故而和XX有關呢?/一直都是指這意思嗎?

節錄自NLP強溝通術》

扭曲了、曲解地認為A可以推導出B,可以使用前面的「因果關係」提問法來破除;而此處的「複合性相等」提問法,則是針對A等於B的迷思,來進行提問的。同樣地,IT人員可以先駁斥「A等於B」這件事,然後再擴大選項,回應說話者更多的選擇。

扭曲:針對「臆測」的提問法

針對「臆測」的提問法
    臆測有兩種:1.自以為瞭解別人在想什麼、2.認為別人應該知道自己的想法。這方法是為了確認臆測的解釋,擴大選擇範圍。因此當然要盡可能地委婉詢問。

提問範例】基於什麼原因會這麼認為呢?/基於什麼理由讓你這麼認為呢?

節錄自NLP強溝通術》

有一句俏皮話說:「我又不是你肚子裡的蛔蟲,我怎麼會知道你在想什麼?」就是要用針對「臆測」的提問法來破除這種曲解。
以我為例,以前我在上UML初級認證的課程時,不會特別去講該怎麼線上註冊報考。基於什麼理由呢?那是因為我以為(臆測)很多人都有線上註冊報考的經驗,所以就不想特別花時間去說明。後來,因為有一些學員會問我,該怎麼報考,我才發覺多數人是沒有這方面的經驗的。

扭曲:針對「判斷」的提問法

針對「判斷」的提問法
    這方法是為了確認對方沒有表現出來的評價和判斷基準。讓對方察覺不是因為自己這麼認為,而是因為聽到誰的意見而做出判斷,有餘裕可以修正自己的看法。

提問範例】聽誰這麼說呢?/基於什麼樣的基準讓你這麼認為呢?

節錄自NLP強溝通術》

《喚醒內心力量的NLP心理學》一書的作者,把此處的針對「判斷」的提問法,歸到省略(刪減)類,省略了下判斷的人和判斷基準,如下:

刪減:透過提問蒐集不足的資訊
判斷:作出判斷的人不明確->找出下判斷的人,以及所根據的基準

「這看起來很明顯就是一項好商品,無論怎麼看都覺得會暢銷。」
   -> 「是誰這麼認為?」
   -> 「具體的判斷基準是什麼?」
「遲到的人不認真。」
   -> 「是誰這麼認為?具體的根據是什麼?」

節錄自《喚醒內心力量的NLP心理學》

一般化:針對「概括性字眼」的提問法

針對「概括性字眼」的提問法
    這是對於習慣用「一切」、「絕對」和「總是」等字眼斷定事物的表現,幫助其拓展可能性的提問法。也許和其他後設模式的分類有重疊的部分。

提問範例】難道一次都沒有嗎?/一個人也沒有嗎?/大家都是如此嗎?/大家是指誰?/基於什麼理由讓你這麼認為呢?/總是這樣嗎?/每天都是如此嗎?

節錄自NLP強溝通術》

「一切」、「絕對」、「總是」、還有「應該」等等的字眼,我自己就對「應該」一詞特別敏感,這世界上很少有什麼事物是「應該」的。通常,只要找到例外的情況,就可以破除這項迷思。

一般化:針對「必須性/可能性的語態操作」的提問法

針對「必須性/可能性的語態操作」的提問法
    這是針對限制可能性、受制於必須性的事,導引出其他選項的提問法。讓對方在不受限的思考狀態下,弄清楚究竟是否受限,從抑制可能性與能力的狀態中解放出來。

提問範例】為何會變成這樣?/基於什麼理由讓你變成這樣?/這麼做的話,會變得如何呢?/不這麼做的話,又會變得如何呢?

節錄自NLP強溝通術》

破除自我限制的方法是,想像或假定自己已經取得資格了,然後問自己會怎麼進行下去,從中去反思和釐清自己可以再加強的能力。
舉例來說,我常遇到有心成為系統分析師的IT人員,問我說:「老師,我沒有系統分析的實務經驗,是不是就沒辦法得到一份系統分析的職務?」倘若,直接去討論能否獲得系統分析的職務,無太大建設性。因此,我通常會把話題轉向如何提升自己的能力,所以我就會反問道:「如果,您現在就獲得了一份系統分析的職務,然後專案也來了,客戶就坐在您面前,請問您要怎麼開始做訪談呢?」
每個人都有面對第一次的經驗,但是為何有人可以表現好,有人就是強差人意。有一個方法是,在機會來臨之前,就先想像自己已經獲得機會,可以大展身手了。所以,接下來,您就得問問自己,會使出什麼樣的招式,去想像各種狀況,讓自己在正式上場之前,先模擬過許多場打鬥。
就如同我們可以透過電影、電視劇和小說來想像不同的人生體驗一樣,在沒有實際經驗之前,還是可以透過想像、自問自答,來模擬可能遇到的狀況,就先用這樣的模擬畫面暫時填上空缺,藉此磨練自己的能力,讓自己的能力不至於因為缺少實際經驗而停滯或退步。

一般化:針對「前提」的提問法

針對「前提」的提問法
    語言裡隱藏著各種前提。譬如例句中「他沒有多幫我」一事,就是個前提。另一個例子的前提則是「經驗不足」。這是當對方的思考受限時,藉由弄清楚前提的根據,讓對方察覺這樣的前提是沒有任何根據的提問法。

提問範例】你是指○○嗎?/基於什麼理由讓你這麼想呢?/等等,可以再說明得更詳細一點嗎?

節錄自NLP強溝通術》

其實,話語會反映想法中的前提,不過未經過訓練的話,一般很難察覺到這一點。而這個沒說出口的「前提」可能是錯誤的、未經求證的、有偏差的,或者具有先入為主的成見。
以前面我女兒被哥哥打的例子來看,如果我回應說:「哥哥不會隨便打人。」這就有了一個前提是「哥哥打人是有正當理由的」,而另一個前提可能是「我女兒在搗蛋」。
至於,《喚醒內心力量的NLP心理學》一書的作者,則把「前提」的提問法,同時歸到省略(刪減)類和一般化類,如下:

刪減:透過提問蒐集不足的資訊
前提:以暗自相信的事作為根據來進行推測->觀察暗自相信的事

「要不要試著更努力一點。」
   -> 「你覺得我不夠努力嗎?」
   -> 「要多努力才算足夠呢?」
「我不喜歡你這種敷衍的做法。」
   -> 「你覺得我做得很敷衍嗎?」
   -> 「我的哪個部分敷衍了?」

節錄自《喚醒內心力量的NLP心理學》

***

傾聽的技巧,大概是企業或者是日常生活中最不被重視,而且最少花時間去在乎和重視的吧。針對這種現象,我只能鼓勵IT人員永不嫌遲,就從此時此刻開始多訓練自己傾聽的能力。相信我,表達和傾聽脫不了關係,要想成為頂尖的表達者,也得好好訓練自己的傾聽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