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15日

商業周刊::美學的原點

(摘自商業周刊第1129期2009.7.13-7.19)

黑格爾用客觀的角度去探討美的根源。他認為日出、日落只是自然現象,本身並沒有美醜。日出、日落之所以美,是我們看黎明與黃昏的時候,喚起了生命裡的某種感嘆:從看日出的過程裡,我們感覺到了蒸蒸日上的朝氣,感覺到生命的活潑,感覺到從絕望黑夜進入到希望黎明的柳暗花明。

我們看到的是自己的生命,不只是黎明。我們把自己期待生命美好的渴望,投射在黎明上。

文明的力量,可能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大得多。

其實「美」,就是「秩序」。

所以,我們發現「美」,其實並不難。「美」是秩序的尋找。

「完美」這個詞裡結合了創意與技術。

美關心的是心靈的問題,而不是感官的問題。真正的美,並不在感官本身。

德國美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有一句對美的定義非常重要的話:「美是一種無目的的快樂。」他的意思是說,美具有一種快樂,可是它不是功能性的,也不是功利性的。

所有「有目的性」的事情,都很難有美。

活在現實生活中若我們的所作所為都考量到「目的」的時候,我們就喪失了美的可能性。

康德對近代美學的影響之大,是因為他很清楚地在已知的美學上,把「快感」和「美感」分開。他還告訴我們,所有的快感,只能刺激你的官能,這叫作過癮。快感並不等於美感,因為美感不只停留在器官本身的刺激,而是提升到心靈的狀態。

音樂通過我們的聽覺,雖然也是一種感官,可是最後我們被充滿的不是器官,而是心靈。這就是美感。

一旦快感變成不斷的、重複的刺激以後,就變成了「癮」。

所有的「癮」,都是戒不掉的。它很難提升成心靈的狀態,因為他的行為以被官能操控。

他不再是器官的主人,而是器官的奴隸。

無以自拔的狀態絕對不是美感。被感官驅使,會變得不快樂。當自己想要拒絕、想要逃避這種循環時,卻已經逃不出來了。

這種狀態其實是生命的困境,也是自古以來,人類的文明想試圖想要去解決的。

----------
商周書摘
書名:美的曙光
作者:蔣勳
出版社:有鹿文化
出版日期:2009年7月15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