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9日

巴菲特主義:波克夏傳奇股東會的第一手觀察

(博客來買書去)

p.23 只要他們認為是擁有優秀管理團隊的好公司,又能以合理價格入手,他們什麼都肯買。

p.25 巴菲特嘗過苦頭之後才體認到:「傑出的騎師要配上好馬,才能有優異表現,騎過孱弱衰老的賽馬是辦不到的。」

p.26 巴菲特常掛在嘴邊的,投資圈沒什麼費力艱困的工作--但卻少不了大量的閱讀和思考。

p.36 巴菲特的至理投資法則,一直銘記在我心:法則一,不要賠錢。法則二,不要忘了法則一。

p.36 巴菲特和夥伴孟格都認為,博弈是「不光彩的行業」。

p.46 巴菲特不看華爾街的研究報告。

p.54 真正好的企業,必須有經得起考驗的「護城河」,保障投入得資金有卓越的報酬。

p.55 巴菲特依據毫不掩飾地表示:科技投資不在他的能力範圍內,只要在能力範圍外,就存在他不想承擔的風險。

p.71 巴菲特曾在1992年致股東函中寫道:「我們一直以為,股票預測家唯一的價值,僅止於讓算命仙看來體面。」

p.71 如果真的只能單用一個詞來形容巴菲特,且該詞遠比其他文字更能定義奠定他傑出投資成效的基石,該詞非理性莫屬。

p.99 巴菲特坦率直言,他從不喜歡精心設計的薪酬組合。他說:「雇用錯的經理人,比薪酬組合出紕漏更為嚴重。」

p.103 查理說,七大原罪中最有害的就是妒忌。因為你個人覺得悲慘,但對方完全不瞭解你的感受。

p.105 巴菲特說,「特權和其他東西一樣,可能遭到濫用。」

p.109 巴菲特建議大量閱讀隨手可得的所有書籍,好發掘適合自己的風格。他表示:「只要是能觸動你心的,對你大概都管用。」

p.119 巴菲特說:「我們從簡單的問題著手,不嘗試處理棘手的問題。」

p.141 巴菲特建議敞開心胸,他說:「你無法有明確的地圖指令,但你可以擁有思考智庫。」

p.153 孟格道:「如果買賣提案聽起來太過誘人而不真切,我們會益發起疑心。」

p.156 孟格非常理性,書不離手,自稱是個「傳記迷」,每天平均讀一本書。他認為求知是「道德義務」。

p.175 提及通貨膨脹,巴菲特告訴我們:「對抗通貨膨脹的最佳利器,是自身的掙錢能力,」其次是「擁有一門好生意--不要買金屬或原物料。」

p.200 我們想找的人,不僅要能從過往案例中汲取教訓,還要能展望從未發生過的事情。

p.254 巴菲特繼續說明:「我們看的是企業本身,不是股票。」

p.269 寫作能力和口語溝通技巧極為重要。如果你有良好的溝通技巧,便擁有極佳的優勢。記得要趁年輕時走出去,做好這件事。強迫自己挑戰能讓自己成長的情境。

p.270 孟格當然得指出現實的殘酷:「你得記住,大多數小公司不會變成大企業,且多數大企業只會陷入平庸之道。」

p.273 整個過程中,巴菲特不斷重複讓波克夏得以如此成功的簡單、存在已久的投資手法:「我們想要的是有歷久不衰的競爭優勢、值得信賴的管理團隊,且價位在我們理解範圍的公司。」

p.274 巴菲特如此答道:「你想買入股票的那間公司,一定要好到連白癡都能經營,因為最後一定會有個傻瓜接手。」

p.277 股東想知道父母應該給孩子哪些理財建議。巴菲特答道,孩子會以父母為榜樣。雖然他總是奉行「量力而出」,但他也提醒父母別對孩子太嚴苛,否則孩子長大後會「失去理智」。

p.281 我們將得到合宜的成果,並非不當的結果。

p.298 孟格補充:「原因在於有那麼一大串其他事物,是我們完全不考慮的。例如我常說:我們不碰新興企業。」

p.300 最重要的投資標的,是你自己。

p.301 巴菲特最著名的兩個習慣--節儉和理性,無疑跟了他一輩子;這兩個習慣也敦促成為目前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p.307 "我想,每個人學習的過程都不盡相同,」孟格沉思後回答:「我從閱讀中學習。我以適合自己的速度,學習我渴望知道的事。」

p.323 有很多會開,並不一定表示公司能經營得更好。其實,巴菲特偏好腦子好、又獨立的企業經營者,這類人反而喜歡反其道而行,因為開會往往是為了達成共識,而建立共識則可能淪為巴菲特稱為「制度性強制」的團體迷思。

p.323  "制度性強制"是巴菲特所創的詞,用來描述大型企業單純出自慣性做出蠢事的傾向,無論最終結果是好是壞。

p.336 所謂投資,就是現在花錢,是為了以後能拿回更多的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