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30日

10.10.10:改變你生命的決策工具


(到博客來購買本書)

看了「這樣思考,人生就不一樣」說明編輯的二次性創作之後,就能夠分辨「10.10.10:改變你生命的決策工具」這類的書,純粹是透過強大的編輯能力撐起整本書的。而對作者本身而言,應該是個演講高手,但不是個擅長用筆的人。

----------

每個孩子都應該擁有自己的人生,不必像任何人。[13]

俄國大文豪杜斯妥也斯基所說:「苦難是知覺唯一的起源。」從經驗中學習如何生存,原本就是人生的一部分。[13]

我無法掌控自己的生活,是生活掌控了我。[15]

任何人都不該完全以長遠的考量來做每一個決定。首先,這樣的深謀遠慮保證會讓你的人生無聊透頂,因為我們不可能完全放棄隨性而行![38]

雖然我們做決定時,確實應該重視遠程的考量,但是遠程結果絕對不應該完全凌駕短程與中程的考量。一般人做決定時確實比較不重視遠程的後果,但遠程結果永遠不應該成為我們做決策時唯一的考量。[40]

一般人做決定或採取行動時,常有「船到橋頭自然直的錯覺」。[52]

事實上,我們根本不需要科學研究來證明,人類是如何經常性地忽視自身行動的長期後果。[52]

壓力是理性思考的最大殺手。[54]

直覺基本上只是人腦內建的反應機制之一,它和我們今天所面對的抉擇沒有太大關係。[59]

科學界認為,人的腦子裡有一些內建的偏誤,會破壞我們篩選出好建議的能力。[60]

杜斯妥也斯基曾說:「真正重要的不是大腦,而是引導大腦的東西--人類的品格、勇氣、寬容,以及創新。」[74]

如果不知道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永遠不可能知道自己該做什麼抉擇。[80]

改變才能讓人變得堅強。[87]

當你決定忠於自己而活時,沒有人會故意找你麻煩。[94]

根據最深層的價值觀來做人生的抉擇,才能享受到「忠於自己而活」所帶來的喜樂。[97]

正是兩人之間的差異,才有機會解決問題。[123]

如果有人因為錯誤而結合,雙方最後還是得面對這項錯誤。[124]

結束一段空洞的感情,能讓雙方有機會過真實無偽的生活。[127]

社會學家一直認為,工作是我們一生最主要的身分認同來源,它為我們提供了方向、目標,並成為我們規劃生活的主要元素。[137]

工作不只是大家每天所做的「事」,而是代表了我們這個「人」。[137]

做決策前,先蒐集必要的資訊、測試所有假設、找出可能的解決方式及結果。[140]

創業者必須習慣冒險,也必須學會做風險管理。[148]

不要驟下決定,除非你能清楚地對自己或別人說明做這個決定的原因。[154]

我們必須先誠實勇敢地面對可能的後果,才能決定自己要過什麼樣的生活。[160]

不能讓生活被恐懼支配。[167]

大多數人都是在經過一些曲折之後,才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業。[169]

如果你必須和一群與自己價值觀不同的人在一起工作,那項工作就鐵定不適合你。[171]

如果我們要找一份真正喜愛的事業,一定得喜歡一起共事的人,而且在他們身邊的時候,必須覺得自己真實而自在。[172]

許多人常因為做起某些事來得心應手,而被吸引或耽溺在某一種職業上。[172]

「事業」是由一些成長機會組成,而它們應該為你帶來更多成長的機會。[174]

「終身雇用」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回了。所以,當你進行事業抉擇時,千萬記得,你所選擇的工作至少要能為你打開另一扇工作機會的大門。[175]

只有能讓你做起來覺得快樂的工作,才叫做好工作、好事業。[176]

在面對事業難題時,絕對不能、也不應該忽略「樂在其中」這項重要的元素。[177]

幾乎沒有任何事會比似乎每個人都在狀況內、只有自己在狀況外的那種猜忌,更令人挫敗的了。[178]

所謂的表現良好,並不只是符合工作標準而已,而是超越工作的基本要求。[179]

成功的領導者都知道,成功絕不是一個人的功勞,而在乎團隊合作。[181]

有時候,我們所承受的先入為主的印象,只是因為主管對我們的「期望值不高」。[183]

當工作與個人生活產生衝突時,你所面對的其實是「條件交換」,也就是說,你願意為自己的抉擇付出什麼樣的代價。而這也是我比較喜歡稱它為工作與生活之間的「抉擇」而非「平衡」的原因。[185]

我們不可能什麼都要,更不可能同時擁有一切。[186]

不管她最終選擇什麼事業,她絕對還是會碰到更多事業上的抉擇與難題。但她也將一一解決這些難題--藉著瞭解問題的來源,以及瞭解她自己。[193]

為人父母是世界上最讓人情感糾結的一件工作。[196]

孩子會因為父母擁有快樂、有意義的生活而直接受益,這也正是我決定留在職場的主要原因。[198]

做親職決策時,必須避免受當下情境影響,而做出草率的決定。[200]

身為家庭主婦或職業婦女的你,都可能掙扎於自我實現與兼顧家庭的兩難中。[204]

孩子的人格發展取決於基因及同儕團體的價值觀。...孩子行為的好壞既不能歸功、也不應歸咎於父母。[207]

就連堅信品格勝過一切的父母,都可能難敵教養出完美小孩的壓力。[208]

現在的母親,是以計算孩子的成功紀錄來彼此競爭,在社會要求父母一定要養育出完美小孩的壓力下,不這麼做真的很難。[209]

現代的孩子比過去早熟得多,因此做教養決策時,最好讓孩子一同參與。[211]

為人父母者,就是要在孩子誤入歧途時,適時給予糾正。[215]

當孩子出了問題時,其實對孩子本身與家長而言,都是很好的學習機會。[222]

為人父母正是一種不間斷的學習、面對挑戰卻永不放棄對孩子的愛及教養責任。[223]

朋友間的情誼,常因為雙方價值觀的分歧而由濃轉淡。[237]

釐清雙方無法繼續做朋友的原因,能減輕彼此的愧疚感、好聚好散。[241]

研究顯示,肥胖的人會對彼此產生強烈的認同,因而更加強化彼此肥胖傾向。[242]

失去一份友誼和失去一段婚姻沒什麼兩樣,最終都得收拾起破碎的心,繼續往前走。[245]

啊,友情!人生中偉大、脆弱,卻又無法強求的必需品。[250]

人生中的生與死,都令人膽顫心驚。[254]

你可以主動塑造每一刻的情勢和感受,讓未來的情況完全改觀。[264]

寶寶對未來常常自有規劃。我們通常不瞭解這個奧秘。[267]

儘管摯愛的人死去,令人心痛,我們仍必須學著忘懷過去、繼續向前。[268]

讓人避之唯恐不及卻常常意外降臨的死亡,總讓人覺得不公平、沒道理,卻鮮少為我們提供任何合理的答案。這就是為什麼當死亡奪去摯愛時,我們需要家人、朋友來幫忙釐清心中的惶惑與不解。而且我們需要一個能夠讓人忘記過去、繼續向前的思維架構。[269]

在失去親人或致有之後,最難以面對的,就是處理我們的遺憾與後悔。[273]

現在我已明白,如果我們繼續以人生彷彿永遠不必說再見的方式過活或做決定,等到面臨生離死別時,必須承受的痛苦會有多大。[275]

在賦予孩子生命的同時,我們也把危險、心碎、失落感等人生的美麗與哀愁,一起送給了孩子。[277]

真希望事情不是如此。然而,生與死都是人生的一部分。事實上,人生的總和就是生與死。[277]

我們現在都活在人世,但也正在朝著死亡邁進。在生與死之間,我們被賜予一項莫大的恩典,就是可以決定自己要如何活、怎麼死。[277]

這世界到底怎麼了?太多壓力,也可能是科技進步,讓每件事都變得太快了。[282]

都是媒體惹的禍。一打開電視,你就會看到別人擁有更好的房子、更好的車子、更好的工作,還有更好的生活。媒體創造太多的羨慕與嫉妒。[282]

我們有太多的決定要做,但花在決定上的時間卻太少。[283]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