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18日
白領戰爭
(圖片來源:露天拍賣)
三十五歲之前是打地基階段,誰的地基打得深,日後大樓就蓋得高。三十五歲之前誰跑得快,都不重要,三十五歲之後,才是真正的鳴槍起跑賽。[10]
人生有三次投胎的機會,第一次投胎是出生;第二次是結婚;第三次是跟對人。[23]
這就是所謂的職場吧!脆弱的知識、自尊心都不管用。明白這一點後,就什麼也不怕了,對工作的信心自然增加許多![27]
只要你的專業知識夠強,你才能說服客戶,在專業與客戶的利益間尋得妥協。[32]
上班族的組織裡,在職場上,某種程度像浮萍一樣飄泊,如果有一個好mentor,就不會像失根的浮萍。[35]
現在人學了80%,就以為自己學會了,其實那叫常識,大家都懂。真正的專業在最後的20%。[38]
當某項知識普遍地存在社會溝通的過程中,而不是只侷限在特定的專業時,這知識就變成常識了。[40]
知識在快速傳播過程中形成一個現象,知識快速變成常識。[41]
跨領域給我們一個看事情新的角度。[45]
一旦你擁有多元知識,這些知識就會刺激你的想法,增加你對問題的看法。[45]
知識雖然會變成常識,但假設它很專,變成常識後它就成了你的基礎,你愈學會愈快,而且是舉一反三,可以把從前的拿來穿插運用,這就是學習的特性。所以學習速度愈快的人,他的基礎就會愈扎實。[48]
讀書另一個好處就是,保持一個人不斷求新。[48]
在一個行業裡,你懂80%叫做「常識」,而不是「知識」,因為大家都懂那80%。而且,可能只要花20%的時間就能學會這80%。其實,真正的專業在最後的20%,那才是真正的「知識」。[51]
誰能成為第一個說出故事,並且解釋原因及過程的人,誰就會在市場上得到領先地位。[56]
20%的知識並不難取得,熱情、專注、堅持,重要的是不斷想要前進的心態。[63]
一個人每兩年要更新專業知識,每四年要重新建立自己的基礎能力。[63]
年輕人不該擔心績效,而要擔心我今天做的事是不是跟昨天一樣。[64]
在瞬息萬變的時代裡,決勝20%代表著時時保持唯恐落後的危機意識。如此,才能成為特定領域的頂尖人物。[67]
黑盒子是認知心理學的一個觀點,人在接收訊息與輸出訊息的過程,這個心智過程沒有人能夠掌握,因此被形容為「黑盒子」。[68]
「別人看我都是隨機想到的創意,但是這些都是有紀律思考的結果。」...最重要的紀律就是時時回歸到原點:消費者真正需要的是什麼?而不是跟著80%的人隨波逐流。[72]
自己的價值,說來有點抽象,我想那應該是一個不隨外界起舞的信念或熱情吧。[90]
只有成為某一項產品的專家,才能在市場上立足。[99]
掌握關鍵技術,的確是小池塘的小魚長成大魚的重要原因,但背後更重要的基礎則是學習力與累積知識的能力。[99]
對專業廠商而言,任何類型的被迫成長都可能致命,專業廠商必須固守自己的專業領域,只往經過深思熟慮的方向發展。[111]
每當有人問徐重仁成功的秘訣,他總是說:「我並不聰明,只是比較認真。」[116]
在職場上,年輕人適合找困難、沒有人競爭的領域發揮,在小池塘裡當大魚,因為,「輸了也沒關係」。但是,年紀大、有資源、有關係的人,就不適合找小池塘,而是要運用人脈、資源,悠游在大池塘裡。[117]
方向要對,努力才有用。確定方向正確,堅持下去,just do it!一定會有成績![121]
堅持的力量來自明確的目標和理想。[121]
找到前瞻性產業、工作與個人核心能力結合,並符合自己的興趣,如此一來,即便遭遇打擊,也會更具耐力和勇氣![121]
我要走一般人不願走的路,不要跟別人搶熱門的。[122]
自己人生的道路自己選,路是什麼都可以,但選了就要一直走下去,堅持才會有結果。[125]
領導者很重要的智慧就是要懂得將資料(data)轉變成資訊(information),變成知識(knowledge),再變成洞見(insight)。最難的就是變成洞見。因此領導者的知識一定要淵博,這有助於下精準決策。「這些知識來源並不一定是來自於本行,而是由其他領域轉過來。」[130]
縱然不同的專業領域表面看來獨立無關,但這些知識有一天會在某處連接,產生加乘效果。[131]
台灣上班族最致命的缺陷,就是有skill(技能),沒有style(風格)。...skill只要時間投入就能獲得,但不能產生附加價值,因為沒有差異性,style才是最後勝出的關鍵。[133]
個性與判斷力的成熟,卻要靠在逆境中學習,以及比別人吸取更多、更廣的知識,並養成經常思考的習慣。[134]
原來人的管理是一項藝術,灰色地帶有時很有道理。[137]
根據心理學理論,兩個或多個不同領域知識的激盪,的確是個好方法,可以啟發一個人的心智潛能,焠鍊出更高的知識廣度與深度及創造力。[137]
創造力來自二元的聯想,好比發明印刷術的人,是從兩個不相關的概念結合而來的。[137]
要先擁有主體性。也就是說,先在自己專業擁有一席之地,再跨出去求廣。[137]
除了深耕自己的專業,「往下」發展外,也要注意「橫向發展」,透過自己的位置,與其他領域的人交流,甚至一起工作;要能夠從對話學習別人的know-how(關鍵技術),就要透過跨領域的接觸。[138]
「在我們學音樂來說,也要先求準,再求不準。」朱宗慶說明要能完全掌握音樂之後,才能進一步求節奏與情感的「變化」,而不是先不準、再準,為求變化而變化。[138]
跨領域學習就是擴大一個人的學習能量,這在知識過時性加快的二十一世紀,保有學習的能量是最可貴的資產。[140]
除了成為數學天才是不可能的任務外,不論任何年齡,只要五年都能學有所成。[140]
人的腦袋需要跨領域學習,異質衝擊,企業也需要組合異質人才。[144]
異質才足以孕育創意。[145]
古今中外,大部分的發明與創意都來自團隊,而非個人。[145]
營造「異質思維」也是方式之一,最直接方法就是建立讀書會。[146]
重要的創新一定從其他行業來。[146]
要讓業務員面對挫折時比別人有彈性,基本功就是讀書,「就是去培養讓不倒翁不倒的下面那一塊基石。」[147]
為什麼要讀書呢?「idea(點子)不可能憑空想像,吸收情報就是吸收別人的智慧,對照自己的工作經驗,就能產生創意。」[147]
異質才能孕育創意,不過,跨領域學習一定要有主有從。...只有專業累積到相當程度後,才可能產生創造力。[149]
背景知識強的人,在同時間內接收到的訊息,比無背景知識的人多很多,否則會有聽沒有進、有看沒有到。一方面來說,我們要有過去豐富的經驗,但有不能被限制綑綁,必須重新組合,才能有創新的東西出來。「年輕時先累積專業,等到學有專精,再轉而尋求跨領域的知識;愈學,知識的基礎會愈大,碰觸出來火花愈多。」[150]
創意是一種累積的技能,是可以透過一些程序性的練習,成為一種習慣。[150]
遇事要養成思考的習慣,否則再怎麼用例,創意還是不會來敲門。[150]
隨時思索、蒐集好創意,需要時,這一些咀嚼過的資料就會跳出來重新組合、配對,成為新的創意。[151]
讀書像是敲一座鐘,小力敲回聲小,用力敲回聲就大。[152]
下長棋,是智慧。你不但要看得遠,還要看得準,更要走得到。起步時,沒有人敢打包票這步棋的對錯,雜音很多。於是,很多下棋者半途放棄。[154]
「狐狸知道很多事情,但刺蝟只知道一件大事。」這件大事就是要讓自己走得長,而且不斷超越自己。因為一個人或企業短、長思維的不同,在一段時間之後,成就也有明顯的落差。[160]
核心價值,可以讓一個人把一生的精力投資在對的事情上,做得久,而且不受外在環境的影響。[162]
「短視近利」是人性的共通,但無論個人或企業,若要得到真正長期卓越地發展,一定要「違反人性的走短衝動」,願意「投資在對的事情上」。[162]
真要佈局,就不是在看眼前的「機會」,而是要去想十年之後,我所處的產業會怎樣?我會什麼?我陷在的資源在哪裡?[164]
許多人也想走得遠,卻不知如何面對短期壓力。仔細分析許多成功下長棋的個人或企業的例子可以發現,能夠成功長線佈局,一定要有對目標單純的熱情。[164]
一生有意義的東西,要自己去找,找到了就要堅持下去。[164]
在佈局的過程中,需要堅持長期投資,更需要兼顧短期利益,才不會在中途夭折。[166]
許文龍有一項求進步哲學:「找對的事,不找責任;找答案,不找檢討。」他一生從事生產事業,都在不斷追求技術的突破,也從不喜歡買know-how(核心技術),因為他認為事情要做到最好,一定自己要深入了解要訣何在。[167]
杜書伍的思考源頭,是要求投資的回收必須長遠,如果不能累積的東西,他寧願不做。杜書伍說,需要時間累積的東西,門檻就會提高,價值也會提高。[171]
成功的基本功夫,從來都沒有變,只是現在的年輕世代,一味追求快速成功、快速致富,忘了基本功。[173]
杜書伍的思考慣性,是拆解。他會將事情、對手的競爭條件不斷拆解還原,拆到最基本的元素,最後再參照外界的表相、生態,研究出商業環境的演化。[174]
對的事,就必須要投資。[176]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